今年以來,不少傳統百貨面臨生存困境,或因業績下滑,或因租約到期,一些老牌百貨店相繼落幕。對此,有業內人士認為,傳統商業應在環境、業態、品牌、營銷等方面進行徹底轉型,擺脫原有的經營思維和模式,以滿足消費者新的生活方式及審美。
今年以來,百貨行業接連有幾家門店宣布閉店。據報道,SM百貨天津店、新世界百貨成都店因“經營戰略調整”而關閉門店;遠東百貨大都會店、廣州東百花地灣百貨兩家則是在租約到期后選擇關閉門店。在綜合體林立的今天,百貨行業處境似乎有點艱難。
接連關店
2021年底至今,廣州、天津、重慶等全國多個城市老百貨閉店的消息接踵而至,多數是開業十年以上的老牌百貨門店。
2月17日,新世界百貨成都店在官方公眾號發布閉店清倉公告,宣布將于2022年3月20日閉店后正式停止營業,并于即日開啟清倉。新世界百貨成都店自2006年12月開業,至今在成都已經運營16年。該門店所在的鹽市口商圈是成都過往最繁華的商圈之一,但近年來該商圈逐步落寞,原有的摩爾百貨、仁和春天、華聯上夏等百貨早已相繼關閉。
另外,重慶遠東百貨大都會店也將于4月18日閉店,主要原因是其與業主大都會東方廣場的租賃合約將于5月31日到期,合約到期后租賃物業將交回業主,不再繼續經營。此前,重慶富安百貨已于1月31日歇業,主要是因為20年租約就要到期,加之商場所屬大樓產權分散,所以不再續租。該店近年來業績也不容樂觀,銷售總額從2013年的9122萬元跌至2020年的2081萬元,凈虧損也由11萬元擴大至169萬元,持續虧損或許也促使其閉店。
天津一家外資百貨也宣告停業。盛名吉成百貨發布通知稱,因公司經營戰略調整,SM百貨天津店于3月14日起停止經營。據了解,該店坐落在SM天津濱海城市廣場內,是SM城市廣場品牌旗下首家主題館“SM百貨潮流中心”。
廣州多家本土老牌百貨紛紛閉店。廣州東百花地灣百貨1月9日正式閉店,其撤場的主因是業主方漲租30%,租戶無力承擔高昂的租金。據了解,東百花地灣百貨1995年9月開業至今經營超過26年,長時間來成為當地街坊購物首選的老牌百貨,但如今也難逃閉店局面。
陣痛加劇
事實上,多年來,隨著購物中心等大型綜合體的興起,百貨行業開始進入陣痛期。
據報道,僅在2015年,國內150家連鎖百貨集團旗下百貨店關停數量就達到100家,創下近十年來新高。2020年,百貨行業仍沒有改變此狀況。
近兩年,在疫情不斷侵襲、同質化競爭加劇等影響下,有不少企業經營慘淡,與此同時,這些企業也相應地對旗下門店作出一定的調整。從一些百貨企業門店停業原因來看,主要是與業態自身屬性、商圈變遷等因素有關。
業內人士稱,首先是物業限制。大部分百貨商場因為建造時間較早,經營面積多數在5萬平方米以下,建筑形態往往僵化死板,樓層低,沒有足夠的停車條件等。而購物中心則動輒5萬平方米、10萬平方米,而且其空間寬闊、樓層高、停車場足夠、動線設計人性化,購物如同逛街,舒適度高,更受消費者青睞。
同時,商業中心轉移也是一個重要因素。隨著城市的發展和推進,不少城市的商業中心也逐步轉移,在購物中心不斷崛起下,不少百貨企業經營慘淡。
專家表示,由于消費者購物需求的轉變,消費市場涌現出越來越多的零售業態,而相應的整個零售行業競爭也進入到一個高度白熱化的狀態。如此情形下,涌現更多新門店,同時更多舊門店被淘汰也就成為一種正常現象。
尋求轉型
傳統百貨業身陷經營困境,老牌百貨當真無路可走?從當前來看,實體零售行業確實面臨著一些難題,但并不是說這一行業將就此沉淪下去。在經營發展受阻下,不少企業也開始尋求新的商業模式或對業務進行積極調整。
據報道,王府井集團在關店的同時,也進行轉型調整,旗下119歲的東安市場歷經2年改造升級潮奢買手制百貨,更有加碼購物中心、籌備免稅業務等多項業務調整。而遠東百貨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傳統的遠東百貨賣場模式也將陸續轉型為大賣場購物中心模式。這些老牌百貨為適應新環境作出的調整,或許可以給同樣深處困境的百貨企業提供思路。
專家表示,從轉型的角度來看,中國零售市場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目前整個零售市場變成了到店零售、到家零售這一形式,企業應該適應這一變化。而且,從消費市場的角度來看,現在零售市場高度分層化,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群體之間的需求差異非常巨大。
零售企業如何去適應這樣的分層化的變化,去重新定位目標顧客,可能也是傳統零售目前面臨的一個比較大的挑戰。
專家認為,在今年接下來的時間里,大多業態發展可能都會面臨各種問題。對此,零售企業也應該積極作出相應的調整,包括全渠道模式的調整、數字化轉型,以及整個商品體系的改變。(依琰)
關鍵詞: 多家老牌百貨接連閉店 傳統百貨如何自救 業績下滑 租約到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