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廣西北海9月8日電 題:臺商楊政諭“登陸”二十年:把好點子變成好事業
作者 張楊彬
(相關資料圖)
在廣西北海的北海老街有一間特別的餐館。走過咖啡吧臺,穿過樹影斑駁的小院,沿著旋轉樓梯拾級而上,就可以品嘗到獨具特色的鐵板創意料理。一個身著花襯衫、腳踩拖鞋的男子穿梭其間,他正是此店主理人——臺商楊政諭。
7日,楊政諭在北海老街接受參加“走進壯美廣西·探尋向海之美”活動的兩岸媒體人聯合采訪。在大陸二十年,他把一個個好點子變成好事業,如今在北海定居,他也“尋到人生更大的價值”。
楊政諭在臺北出生,2000年開始頻繁往返兩岸,2003年正式到大陸創業。“我的外公是湖北黃岡人,在20世紀末,兩岸來往逐漸便利,外公也老了,總有對湖北的故土情結,所以外公和媽媽就先來到大陸定居,隨后我也跟隨他們的腳步,去到武漢發展。”
彼時,剛從大學畢業的楊政諭心里有許許多多創業想法,而大陸的廣闊天地正為他提供了讓夢想發芽的熱土。“恰逢武漢市江漢區招商引資,最開始我是做商業地產,怎么出新呢?我想,一定要用好臺灣特色。”楊政諭的經營理念吸納了不少臺資品牌入駐。“一到三層是好樂迪,四層是圓緣園時尚茶餐廳,都是有特色的臺灣品牌,顧客絡繹不絕。”
隨著企業經營逐漸穩定,一向熱愛音樂的楊政諭將更多精力投入到興趣愛好中,并嘗試了更多商業新概念。“我在樂隊中是貝斯手,過去幾年,我一直嘗試將藝術和商業融合。”音樂餐廳、音樂節、音樂藝術產業園......一次次嘗試“新點子”,楊政諭也在此過程中逐漸接觸到大陸日漸更新的文旅產業和文創概念。
“我是在疫情期間來到北海,當時在各地考察了不少項目,但一到北海就覺得,喔,就是這里了。”楊政諭認為自己是“一個隨心隨性的人”,定居北海的決定“更多是憑感覺”。楊政諭坦言,如今看來,這個決定十分正確,“北海文旅資源豐富,生活節奏比較慢。”北海的“慢生活”也讓他找到了理想的生活狀態,“愛上了寬松的花襯衫”。
9月7日,廣西北海,臺商楊政諭正在制作咖啡。中新社記者 張楊彬 攝
雖然生活節奏慢,但楊政諭沒有停止思考“新點子”。“粗放的經營理念已經與時代發展不相適應了,有特色才能有市場。”楊政諭說,臺灣的小店經濟給了他新的啟發,“在臺灣,一家店有時候就是一家人在經營,小而美,讓人十分驚艷。”
在與楊政諭的交流中,“特色”這個詞被他反復提到,這也是他在北海經營餐廳的立足點。“我希望這是一家既具有當地特色,又有藝術感的餐廳。”北海海鮮、時令蔬菜、法國鵝肝......鐵板上烹飪著來自各地的新鮮食材,“鐵板燒是臺灣特色之一,我也結合北海當地特色進行了一些改良和創新。”
寒來暑往,今年正是楊政諭在大陸定居的第二十年。媽媽、妹妹、舅舅、大伯……楊政諭的大半個親戚朋友圈都在大陸,每次跟人聊起“登陸”經歷,他都不禁感慨:“很幸運,我趕上了大陸經濟騰飛的二十年。”
“作為‘登陸’較早的一代,我認為自己肩負著責任,讓更多臺灣年輕人認識和感受真實的大陸,也讓兩岸資源形成優勢互補。”除了作為創意料理餐廳的主理人,楊政諭同時擔任著全國臺企聯青委會執行長和北海市臺協秘書長的職務,連續多年參與組織全國臺企聯青委會青年精英特訓營,疫情期間也從未中斷。他位于北海老街的餐廳,也是北海市臺協會館。“希望能有更多臺灣青年,把臺灣的特色帶來大陸,發揮創意能力,用好北海的文旅資源,把自己的好點子,變成‘登陸’的好事業。”楊政諭說。(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