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昕云 臺灣國際戰略學會研究員
日本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水排入太平洋,不僅日本國內對此掀起抗議浪潮,日本漁民走上街頭抗議。其鄰國中國、俄羅斯、韓國也表達出不滿情緒,各國對于日本做出了反應,中國限制日本海鮮出口,俄羅斯還加強對來自日本漁業產品管控。全世界對日本當局感到憤怒,并擔心會出現先例,只有民進黨當局,不但保持沉默,甚至還支持日本政府,引發各界不滿。
日前臺灣地區駐日官員謝長廷在社交平臺發文,指“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反而對身體有益”。事實上,謝長廷在2021年也為支持日本排放核廢水,鬼扯“我們(臺灣)也有三座核能電廠的廢水也是排放入海”,還說他到仙北市出差,“311地震后,世人對放射性的議題有些敏感,其實微量的放射性元素反而對身體有益”,還舉例北投溫泉、日本玉川溫泉特有的北投石含有微量鐳,研究對健康有益。
(資料圖片)
謝長廷說的微量放射性元素與核廢水本質根本不同,為了替日本政府政策背書,將核廢水當作健康元素,根本是顛倒是非,把“丑當作美”,這種不知維護臺灣地區利益的官員,應該要引咎辭職。
不知民間疾苦的還有,臺農業主管部門負責人陳吉仲強調說,“日本核廢水排放事件是科學議題,國際相關組織都有做監測,臺灣也進行跨部門監測和檢測,秉持科學的根據,所有檢測數據都會適時對外公布”。殊不知,臺灣漁會早已勘使憂心消費者不買單,漁會、漁民都擔憂遭受污染。
核廢水的危險 不可輕忽
聯合國核監督機構批準日本排放核廢水,日本堅稱逐步放水是安全的,聯合國原子能機構也支持這一觀點。核電站運營商東京電力公司(TEPCO)收集了134萬噸水用于這些反應堆的緊急冷卻,以及滲入下水道的地下水和雨水。每天大約有 100,000 升水進入收集器。
但是環保組織綠色和平表示,過濾過程并不完美,未來幾十年內大量放射性物質將被釋放到海中。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日本低估了放射性風險,忽視了氚、碳14、鍶90和碘129的生物影響,這些元素將隨水釋放。
日本政府為了防止核災難,便宜行事將核廢水排放入海洋之中。日本政府聲稱冷卻系統可以用海水稀釋到安全濃度。即便日本核電站流出的放射性水素濃度非常低,受污染的海水仍具危險因子,尤其是放射性核元素,污染水、土壤,導致動植物死亡。
對于海洋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含放勝性核元素寄生在藻類、魚類和其他海洋生物中積聚,受到污染的魚類,人類吃下肚之后,可能導致癌癥、基因突變、其他健康問題的發生。一個人受到輻射的程度取決于吃魚的數量、魚的輻射量以及人的健康狀況。免疫系統較弱的人更容易受到影響。
漁業首當其沖,日本漁業代表最擔心,核廢水可能會導致魚類資源減少,最終危及日本漁業產業生態。據日本漁業稱,22.5%的海鮮出口國是中國,其次是美國,占 13.9%。
不只日本漁民擔心聲譽受到影響之外,臺灣島內漁業業者擔心連帶會受到影響,沖擊供應鏈。例如有鯖魚的故鄉的宜蘭南方澳漁港,是臺灣地區三大漁港之一,地處大陸棚與大陸斜坡的交接地帶,由于先天地理條件優良,所以漁獲量非常豐富,鯖魚產量為全臺第一,一年產值高達新臺幣30億元。
花蓮區漁會總干事林俊吉指出,“花蓮觀光漁港是以近海漁業為主,這兩年漁獲量是斷崖式下滑,漁民收入已經大不如前,若日本再排放核廢水,大家不敢買魚了,這恐讓苦不堪言的漁業雪上加霜”。宜蘭蘇澳漁會理事長蔡清源擔憂,“只要日本一排放核廢水,不只鯖魚、所有太平洋的魚都會受影響”。
然而,令人擔憂的問題,氚的半衰期約為 12 年,但已經能夠在生物體內積累有害元素。現在各國(或地區)在輻射區水域已開始全面監測研究,只有臺灣當局缺乏警覺之心。日本核廢水大量流入海洋,沿海城市不僅漁民拉響警報,大家開始意識是否有必要禁食日本魚類海鮮。只有蔡當局官員為了討好日本政府,維持所謂“臺日友好”的假象,錯把核廢水當健康元素,這種顛倒是非,“把丑當作美”,臺灣民眾怎能不憤怒?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