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蕭衡鐘(臺灣聯合大學助理教授)
(資料圖片)
臺灣八宇國際元宇宙媒體平臺OCTOVERSE進行的 “臺當局數發部門1周年 元宇宙有禮炮”網絡調查活動,日前假臺北的寶麗廣場4樓“良時生活”舉辦網絡調查結果報告,該網絡調查活動系針對自2022年8月27日以來,成立一年余的臺灣地區數字發展部門政績進行檢視。發現臺數發部門負責人唐鳳專搞對外關系,而數發部門盡然淪為專賣蚵仔面線的單位。
臺當局數發部門坐擁200多億元(新臺幣,下同)的預算(一般預算編列50幾億元,前瞻預算約160億元),編制員額600人,成立近一年,幾乎未能達成創立時民眾對該部門的期待,即落實信息及數字產業、縮小城鄉在數字發展上的差距及協助打擊詐騙等。舉例來說,臺數發部門成立迄今,在網絡上大家對其最深的印象竟然是“賣蚵仔面線”。
唐鳳勤于“出訪”、拼“外交”
臺數發部門近一年的政績,竟然只推出賣面線的APP,顯然不符合臺灣民眾對該部門的期待。并且,臺數發部門除功能、績效不顯著外,百姓對唐鳳普遍的印象也是“出訪、出訪、再出訪;外交、外交、再外交”,唐鳳勤于“出訪”、拼“外交”,跟臺灣的數字發展到底有什么關系?也令人費解。臺灣數發部門若不能回歸正途,推動與民眾期待相符的政策,恐會淪為另一個花瓶部門。
根據 “臺數發部門1周年 元宇宙有禮~炮”網絡調查活動,調查對象為全臺年滿18歲以上之民眾,在有效樣本1500份的條件下,臺灣人民對臺數發部門編制600名員額及編列217億元預算,有高達45.7%之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同意者僅占24.9%);對人事費編列3.7億元、耗費近1億元租用辦公室并裝潢,分別有51.6%、53.1%之受訪者表示不同意(同意者分別僅17.6%及22%)。亦即,對于該部門之預算編列及使用方式,有將近過半數的民意表示不能認同!
而對于一年來臺數發部門的政績是否讓民眾有感,經調查發現,不論就個資外泄是否有所改善、詐騙事件有所改善、假新聞假消息有所改善等問題,均有將近7成的受訪者表示不認同(認同者均不到2成),顯見臺數發部門成立一年余,根本未交出讓百姓有感的實績。
令人諷刺的是,對于唐鳳,這位“黑客”(自由軟件工作者)出身,成長經歷與外交事務毫無淵源的“IT大臣”,是否熱衷外事活動?竟有高達48.4%的受訪者表示同意…無怪乎民眾對于臺數發部門一年以來的整體成績,認為不及格的占比最高。
針對前開網絡調查報告中有高達39.8%的受訪者對于臺數發部門不通過公考,而以約聘制延攬專業技術人才一事表達不贊同。臺灣公部門的人事任用,近年來因民進黨當局廣開約聘職缺,或通過計劃安插人員等,而趨于紊亂,甚至影響到官員選拔的原有規制,例如公考制度等。
此次臺數發部門編列3.7億元的人事費,以600名員額進行換算,平均每人年薪超過176萬元,而臺灣公務員平均年薪僅80萬元,此次調查有超過半數(51.6%)的受訪者對此表示不同意。如果臺數發部門未能明確指出選拔、晉用及考核等機制為何,自然應予譴責。
對于唐鳳一年以來進行了23次的“數字外交”,讓人難以理解,因為臺當局外事部門變成無事可做,且唐鳳“出訪”給人的印象往往只是在秀英文而已;民眾對于臺數發部門的期待,在于促進產業、減少城鄉的數字落差、協助打擊詐騙及減少個資遭受侵害等,但這幾個期待,目前似乎臺數發部門都沒辦法交出讓人信服的成績。
其實,如果好好地調查該部門的人員編制,到底養了多少網軍?用納稅人的錢公然地設立部門,從事 “東廠”之事,值得讓人反思。
數字發展部門的層級為“部”,自然應基于社會整體發展的角度去思考推動何種政策,但從數發部門網站所揭露一年來的大事記,只看得到部門揭牌、負責人行程及邀集廠商辦活動等,真正屬于政策性的政績讓人看不出來,數發部門如果將自己自降格為辦活動的“局處”,其實找公關公司籌辦便可,不必另外設立數字發展“部”。
數字媒體嚴重侵蝕傳統媒體
從傳播學角度來看,進入網絡及行動時代后,網媒、OTT(串流媒體)及網紅等新媒體的出現,使得傳統媒體受到侵蝕,例如第四臺的剪線率提高、報紙發行量減少等。然而,傳統媒體具有“守望、決策、教育、娛樂”等功能,應該加以保護,如果將傳統媒體摒棄,新媒體充斥的媒體世界將僅剩下娛樂的功能,受眾的視野會往下跌,知識的傳遞也會受到限制。
傳統的新聞媒體,體制發展較完整,例如審稿、過濾新聞都有層層的節制,新聞產制的過程較為嚴謹,外部更有NCC的管制,因此較不容易出現假新聞或錯誤的信息,如果將傳統媒體拋棄,閱聽大眾直接接觸到的將會是什么,令人擔憂。
畢竟,傳播媒體制程嚴謹,因此內容有價,數字媒體欲加以援用,將傳播媒體的素材上架到網絡平臺,二者類似供貨商與超商的關系,應該進行媒體議價,應該加以付費甚至共同分潤廣告收益方為合理。
臺灣數發部門近日雖將召開媒體的議價會議,但卻表示不以“立法”方式強制推行前述的媒體議價機制,而僅以協商、協調的方式處理。其實,數發部門應該更積極地扮演仲裁者、介入者的角色;保護媒體產業的用意在于保護本土文化的自主性,如果僅以任由雙方協商而無強制“立法”的決心,本土媒體在面對海外平臺任意援用的困境將毫無反制措施。
因此,數字發展部門不應該只偏重在數字,而忘卻傳播環境的健全性亦相當重要,媒體的議價制度,是讓本土媒體與海外媒體齊頭并進的重要環節。
實際查看臺數發部門主辦的“點子松論壇”網頁(//ideathon.tw/tw/introduction),今年為第2屆,網頁宣稱該活動背景為“邀請全民參與未來生活情境之想象,以廣納民眾創新點子、實現開放政府精神,進而影響政策制定與推動產業之發展”云云。
然而,在征件介紹或參與獎勵字段中令人失望的發現,對于獲選的構想,除了頒發獎狀、獎金外,對于新創孵化、媒介投資或提升新創融資的友善環境等,均付之闕如。務實的說,對于新創產業的發展,更要緊的環節在于資金取得之便利及后續資金的挹注,而非榮耀滿身的勛章。
數字發展部門既然將“提升產業”做為創設機關的宗旨之一,做點對產業真正有用的實事自應為職責所在。遑論都已經是“部”的層級了,大可邀集臺灣經濟部門共同會商,讓新創或好的點子,真正有實現的可能。或許新創的艱難,根本不是在1995年成立公司便能集資達1000萬元的唐鳳所能體會的甘苦。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