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煙臺8月23日電 題:深海小魚、萬噸平臺和安全感:臺灣教師到訪中國海工企業
從一條幾斤重的深海小魚,到一座4萬多噸的鉆井平臺;從約40層樓高的能源站,到部件之間不足5毫米的誤差……華東師范大學副教授、臺胞陳弘信對眼前的“中國制造”感到震驚,“這一切都太了不起了”。
(資料圖)
22日,由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和臺灣同學會主辦的大陸任教臺灣教師融合發展主題研修活動正在進行。二十余位臺灣教師走進位于山東煙臺的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了解“大國重器”的建造歷程,感受“中國制造”的魄力與魅力。
8月22日,二十余位臺灣教師到訪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新社記者 張楊彬 攝
“從孔洞里跑出來的營養物質還會吸引附近的小魚,因此網箱里常常會有‘額外收獲’。”聽著講解員對深水智能網箱有趣而深入的介紹,中國科學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顧立平頻頻點頭。六座深水智能網箱組成的“巨無霸”級深水養殖工船——“JOSTEIN ALBERT”,目前已在挪威哈德瑟爾區域,進行深遠海三文魚養殖作業。
主研數據科學的顧立平對模塊化、系統化的造船理念感到“很親切”。“我們在編程的時候,通常是先做模塊,再按照需求把模塊組裝起來,跟造船的流程是類似的。可是同樣的想法,運用到實體造船上,需要更為精密的設計和操作。”
幾萬噸的鉆井平臺如何固定在特定海域?遇到大風大浪怎么辦?看著眼前的“藍鯨2號”,陳弘信心中滿是疑問。“因為我的潛水教練曾是英國石油公司的潛水員,他是專門負責到水下焊接管線的,所以我印象里鉆井平臺都是釘在海床上,第一次知道原來鉆井平臺可以漂在三千多米深的海里,但又很平穩。”
8月22日,二十余位臺灣教師到訪煙臺中集來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中新社記者 張楊彬 攝
經工程師介紹,陳弘信的疑問一一有了答案。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2號”配備了世界先進的DP3動力輔助定位系統,在發現位置出現偏移后會立刻啟動推進器,將平臺固定在原位,哪怕是16級臺風也毫不畏懼。
“我想這就是大國重器給我們民眾帶來的安心的力量。”南寧師范大學教授梁洲輔說,像半潛式生產儲油平臺“深海一號”、半潛式鉆井平臺“藍鯨2號”等能源開發“重器”,讓中國能源自給率更高,讓民眾更有安全感。“我們的吸管、衣服、水杯......這些生活中常用的東西哪個能離得開石油?國家安全更是需要自給能源來保障。”
復旦大學物理系教授譚硯文贊嘆設計和建造“大國重器”的工程師們。“為我們講解的周宜工程師,年輕、專業、樸實。正是這些可愛的人,一起落實國家規劃的一個個目標,一起為祖國更好的明天奮斗,國家會越來越有希望,也讓世界看到我們中國的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來源:中新網 作者 張楊彬)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