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新網烏魯木齊8月15日電 題:新疆“最美公路”守路人:雨夜搶修把最好的時間留給游客
作者 茍繼鵬
一場雨從8月7日中午一直持續到次日。8日一早,記者從獨山子出發走上“新疆最美”公路——獨庫公路。車在蜿蜒的山路上盤繞,兩旁的山峰隱沒在云霧繚繞中,天氣雖不好,但路上卻很暢通。
“由于持續降雨,昨天晚上,我們管養的路段,發生了多處小型碎落、塌方。像我們剛剛路過的老虎口路段附近,就發生了碎落,已經在開放交通之前及時清理了。”奎屯公路管理局獨山子分局黨組書記、副局長楊滿生說,為了把最美的景色留給游客、把最佳的時間留給游客,工人們連夜進行錯峰養護,決不因養護作業造成獨庫公路擁堵。
養護工人巡道期間清理路面碎落石塊。奎屯公路管理局獨山子分局供圖記者了解到,獨山子分局管養的獨庫公路養護路段,從獨山子起點K563至哈希勒根隧道南口K671處,全長108公里的路段,有500多個彎道,長340米的高山隧道,長314米的防雪走廊,有“飛線”地段的深澗絕壁、有地勢險要的“老虎口”,有風吹雪和雪崩,有塌方、碎落、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長年不斷。這段路被公路地質專家們冠名為“中國公路地質災害博物館”。
當記者乘車行至獨庫公路烏蘭薩德克養護站時,養路工人翟發新剛處理路況險情歸來。“我們日常養護、應急搶險等各項工作,都是錯峰作業。除了通行時間上路巡道,每天早上6點、晚上9點是必上路時間,巡道、環境衛生整治、處理險情等。”在獨庫公路上工作了40年的翟發新,現在是烏蘭薩德克養護站的一名工人。他告訴記者,通行期間加大了對泥石流、碎落等點位的觀測力度,尤其是雨雪天氣,發現險情,及時處置,有時候需要連夜搶險,確保早晨道路順利通車。
中午時分,記者抵達獨庫公路上的喬爾瑪服務區,伊犁公路管理局尼勒克分局喬爾瑪養護站站長吐爾遜江·吐拉洪也剛結束一處山體洪水搶險任務。“七八月份是雨季,一周可能遇到三次雷電、降雨天氣,這樣的天氣,容易發生山體洪水、泥石流、碎落、塌方等。獨庫公路每天的交通量很大,必須及時處置,避免影響車輛通行。”吐爾遜江·吐拉洪說,這不僅是完成好自己的工作,更是一名天山公路人應有的責任和擔當。
吐爾遜江·吐拉洪(右)正在獨庫公路清理垃圾,進行路域環境衛生整治。伊犁公路管理局尼勒克分局供圖尼勒克公路分局管養的獨庫公路路段全線長49公里,共有橋梁7座,涵洞108道。喬爾瑪養護站承擔主要任務。為確保獨庫公路如期通車,每年開春,吐爾遜江·吐拉洪就會帶領工人們開展道路巡查、破冰除雪作業。道路全部被雪掩埋,有時雪崩高達數十米,天地一片混沌,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路,哪里是懸崖,機械手們只能憑著多年的工作經驗和對地形的熟悉憑感覺進行作業,遇有危險路段時必須有人徒步在前面探路。
吐爾遜江·吐拉洪一家三代人都從事公路養護工作。“我的爺爺、爸爸媽媽都是公路人。18歲工作時,我在一家運輸公司做修理工,當時工資待遇很不錯。但是家里人都希望我進入公路系統工作,一直堅守到現在。”吐爾遜江·吐拉洪說。短暫交流過后,吐爾遜江·吐拉洪又上路了,進行日常巡道、路域環境整治工作。“遇到險情及時處置,沒有險情就撿拾垃圾,保障游客安全通行,守護獨庫之美。”吐爾遜江·吐拉洪說。
獨庫公路被稱為“縱貫天山脊梁的景觀大道”,受天山山區冬季降雪、結冰等自然因素影響,一般每年十一月初到次年五六月實行交通管制,封閉期長達8個月。即使在正常開放通行時間內,下雨導致的積水、塌方、碎石滑落等常有發生,為了讓上百萬慕名而來的游客正常通行,堅守在這條“網紅公路”上的守路人總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搶險保暢通,幾十年如一日。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