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濟南8月14日電 (呂妍)“以前這片都是沙丘,每到春季風大的時候農田都受影響,嚴重時甚至會絕產。”8月14日,山東省聊城市臨清市劉公莊村黨支部書記劉洪鵬介紹,該村平整了500畝的沙丘,又打了40眼沙管機井。有了平整的土地和水源保障,當地村民試種起了各種農作物,種植出來的西瓜和地瓜甘甜多汁、肉質非常脆爽。
通過創新耕作方式,轉環境劣勢為發展契機,曾經的沙丘如今卻為村民們帶來甘甜“果實”,不僅增加了收入,還提高了幸福指數。劉公莊的村民們發揮著勤勞與智慧,蹚出了民眾致富的“幸福路”。
沙地治理后種植的大蔥。劉衛東 攝
(相關資料圖)
以上只是山東生態治理的縮影,近年來,該省以鄉村綠色發展、環境靚麗為主攻方向,加快補齊農村人居環境突出短板,加速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大生態保護與修復力度,鄉村生態振興取得階段性成果。
“以前這片地難出苗,費力又賠錢,現在經過改良,土質越來越好,產量也越來越高。”德州市陵城區陳莊村黨支部書記陳書智告訴記者,該村過去有鹽堿地近500畝,受土地條件限制,只能種棉花。近年來,該村通過修建揚水站,使用大豆菌肥等肥料改良土壤,改進種植技術等措施治堿,治理后的土地種上了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今年小麥畝產超過1000斤。
為加強耕地保護,德州市自然資源局陵城分局還創新管護機制,健全“四級田長”管理梯隊,運用衛星遙感、航飛影像、執法監管平臺等數據對疑似“變化圖斑”及時核查整改,將所有耕地保護目標、永久基本農田等上圖入庫,建立耕地保護“一張圖”。
走進位于濰坊市安丘市的齊魯酒地文化創意產業園,自然景觀秀麗雋永,清新如染,沿新修的山路向上,現代建筑隱于綠樹紅花掩映間。很難想象,這片區域以前是一個廢棄礦區。
該園區充分利用原有的地形地貌,將廢棄礦坑改造為藏酒窖和觀水潭,將千畝荒山打造成玫瑰花和薰衣草種植產業園。“通過對青龍山原有山體的修復和利用,充分結合地域、人文、生態、景觀資源等優勢條件,因地制宜、依山布局,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以生態修復為目的,打造成為集文化創意旅游、現代倉儲物流、生態農業為一體的綜合園區。”安丘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
山東滕州級索鎮塌陷區治理后建設的七星湖濕地公園。滕州市委宣傳部 供圖
棗莊市滕州市同樣加強對往日因煤礦采煤形成的塌陷地進行治理,將其改造為風光旖旎的濕地公園。在西崗鎮,還有更多的塌陷地,通過治理變廢為寶,成了“生態聚寶盆”。該鎮在深入調查塌陷地各區域生態特征、突出問題、修復方向的基礎上精準施策,采取“生態環境修復+”模式,采煤塌陷地綜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
依托九龍灣濕地連片治理項目,滕州市大力發展高效種養殖、休閑農家樂、果蔬采摘園、垂釣園、兒童娛樂等產業,拓寬民眾增收路徑,帶動了周邊8個村居的民眾就業,取得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三豐收”。
山東省定陶區則一直把打造和保護濕地公園,作為修復生態環境的重要方式,經過多年持續努力,自然生態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公園里湖水清澈,綠樹藍天交相輝映。馬拉松愛好者丁女士告訴記者,“馬拉松協會有100多人,只要天氣允許,我們每天早晨5點都會相約在公園進行鍛煉,這個地方空氣清新,風景也好,是大家休閑、娛樂的一個好去處。”
近年來,定陶區持續加大濕地保護修復力度,把濕地保護擺在生態建設的突出位置。目前,菏曹運河濕地公園、萬福河濕地公園等地風景如畫,百鳥爭鳴,優美和諧的自然環境正持續向當地民眾釋放著生態“紅利”。
定陶區菏曹運河濕地公園風景如畫。閆曉娜 攝
同屬菏澤的魯西新區則積極實施生態修復和培育綠色產業,用生態價值提升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奮力打造黃河下游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洙水河濕地公園內野鴨水鳥翔集,水天一色、林水相生的生態美景處處可見。據菏澤魯西新區陳集鎮八里廟村民胡建介紹,“以前這里是個荒坑,經改造,現在是有花有水還有草的濕地公園,周圍的村民經常在這散步、游玩。”
從濕地公園到村居坑塘治理,從建筑固廢循環利用到新風系統,從河流景觀帶到水系貫通工程,從特色種植園到生態農業綜合體……下一步,菏澤魯西新區將繼續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工作思路,在生態環境和綠色產業上做文章,擦亮綠色發展底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