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8月3日電(記者 陳溯)中國氣象局3日召開新聞發布會,對近日京津冀地區強降雨情況進行發布和解讀。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張恒德在發布會上表示,7月29日至8月1日,京津冀等地出現歷史極端強降雨過程,區域降雨過程強度超過了華北歷史上三次極端暴雨過程(1996年“96·8”、2012年“7·21”和2016年7月18日至20日),為歷史罕見。本次強降雨過程具有持續時間長、累計雨量大、極端性強等特點。
【資料圖】
持續時間長。本次過程從7月29日起開始,至8月1日結束,接近4天時間,北京降雨持續時間達83小時,河北邯鄲、邢臺、石家莊,山西晉中,河南鶴壁及北京西南部等地連續兩天出現大暴雨到特大暴雨。
累計雨量大。北京西南部,河北中部和西南部等地累計降雨量350~600毫米,局地700~800毫米,最大累計降雨量達1003毫米,100毫米以上降雨面積17萬平方公里。
降雨極端性強。北京市平均過程降雨量276.5毫米和最大降雨量744.8毫米、河北省平均過程降雨量153.2毫米和最大降雨量1003毫米,均超過了華北歷史上三次極端暴雨過程。最大累計降雨出現在河北邢臺臨城趙莊梁家莊,為1003.0毫米,在正常年份,邢臺市一年的總降水量在500毫米左右,這意味著僅用兩天的時間,邢臺就下了正常年份兩年的雨。
北京地區也有兩站累計降水量超過700毫米,遠超2012年北京“7·21”特大暴雨極值541毫米。據氣象部門統計,河北和北京14個國家氣象觀測站日降水量突破歷史極值,26個國家氣象觀測站3日累計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談及京津冀等地為何發生極端強降雨,張恒德表示,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是水汽條件充沛。第5號臺風“杜蘇芮”減弱后的低壓環流攜帶充足的水汽與副高外圍東南氣流匯合,加上第6號臺風“卡努”遠距離輸送的水汽,兩股水汽匯集直奔華北平原。
二是高壓系統阻擋。副熱帶高壓和北方大陸高壓脊分別位于降水系統的東側和北側,兩大高壓系統合并形成高壓“大壩”,阻擋住降水系統的前行,導致京津冀等地出現長時間強降雨。
三是山脈地形的抬升作用。太行山、燕山山脈的存在,迫使輸送而來的水汽在山前受到地形動力抬升作用,更多水汽凝結成雨,增強了降雨的強度。
“本輪京津冀強降雨為歷史罕見,累計雨量大、極端性強、山區短時降雨強度大,導致多地出現內澇、山洪、地質災害,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給京津冀地區防范應對帶來了嚴重挑戰。”張恒德表示,在這種極端強降雨的影響下,極易引發城市內澇和積澇,從而給交通運輸、城市運行、農業生產、居民生活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此外,村鎮和山區在短時強降雨和過程雨量大的情況下,土質疏松,山洪以及塌方、崩塌落石等地質災害極易發生,防御難度大。
本輪降雨面雨量全線猛增,使海河流域發生流域性較大洪水,京津冀整體防汛形勢嚴峻。
張恒德表示,建議隨時關注氣象部門發布的天氣預報和預警信息,提前做好防御準備。(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