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兩岸標準共通為“媒” ,推進漳臺產業“聯姻”

2022-08-03 11:30:42 來源:華夏經緯網

涂改臨在察看秀珍菇生長情況。 (資料圖片)

漳州全力推動兩岸標準共通試點工作,實現技術、產業、市場的進一步對接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日前,根據《福建省市場監管局關于下達第二批標準共通試點項目的通知》,漳州市“兩岸白水貢糖技藝標準共通試點”和“兩岸鐘表領域服務標準共通試點”獲批立項,開啟兩岸標準交流合作新方向。

兩岸標準共通有何重要意義?如何推動兩岸產業融合發展?我們可以從第一批試點項目“兩岸食用菌栽培技術標準共通試點”的探索成果中找到答案。

優勢互鑒 打破產業瓶頸

漳州,有“中國菇都”“世界食用菌罐頭之都”之譽。漳州是全國最大的雙孢蘑菇、白背毛木耳、杏鮑菇生產基地。雙孢蘑菇產量及其罐頭制品出口量約占全國80%,白背毛木耳出口量約占全國的90%,食用菌機械設備產量約占全國的40%。漳州的食用菌產業能發展到如今水平,與兩岸食用菌領域專家、企業多年來的密切交流和互動有很大關系。

兩岸在食用菌領域的行業交流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據龍海區九湖食用菌研究所所長涂改臨回憶,當時,大陸的食用菌生產還停留在傳統模式,以半機械半手工的生產方式為主,而臺灣的食用菌產業已經蓬勃發展,不僅自動化、機械化水平先進,還有秀珍菇、真姬菇、白背毛木耳等豐富品種。其中,白背毛木耳因其抗癌、補鐵等健康功效,在日本市場十分走俏,每年約出口3000噸,成了當地菇農的致富菇。

彼時,為解決漳州糖廠甘蔗渣的綜合利用問題,也為追趕毛木耳“消費潮流”,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引進三明真菌研究所的781毛木耳品種,用甘蔗渣作為培養基,不僅成本低,產量還高,一時間整個漳州呈現轟轟烈烈的甘蔗渣袋栽毛木耳景象。但是,1989年,漳州袋栽毛木耳出現了兩種毀滅性的病蟲害——盧西螨和綠色木霉。“當時用盡各種辦法都無濟于事,漳州毛木耳遭受滅頂之災,菇農欲哭無淚。”涂改臨說。

同年,因臺灣勞動力成本上漲,不少臺灣食用菌企業到漳州投建木耳場。涂改臨發現,從臺灣來的白背毛木耳抗性強,不易感染綠色木霉,而且產量高,便引進臺灣白背毛木耳品種及栽培模式。從此,漳州白背毛木耳產業發展的齒輪開始轉動。

涂改臨團隊從引進的白背木耳品種中,篩選培育出適合漳州栽培條件的43系列品種,同時引進臺灣先進的食用菌生產加工機械,規模化的木耳栽培場應運而生,年栽培100萬袋以上的栽培場有數十個,全市年栽培量2億多袋。1996年,九湖食用菌研究所建立占地60畝的生產基地,年栽培白背木耳130萬袋。漳州漸漸成為全國最大的白背毛木耳生產和出口基地。

通過不斷學習臺灣地區和歐美國家的先進模式和技術,2000年,九湖食用菌研究所一改以往“看天吃飯”的傳統,進行杏鮑菇溫控栽培試驗,開啟漳州杏鮑菇工廠化栽培先例。2004年,涂改臨投建7個杏鮑菇溫控菇房,開始系統地進行杏鮑菇周年栽培試驗,從一年種1輪到一年種20輪,菇農效益翻了好幾番。之后,工廠化栽培模式推廣到其他菌類。“通過菇房控制栽培環境,菇農每天都有菇可采。現在,漳州菇農每天可以采收約500噸杏鮑菇。”涂改臨說。

漳州食用菌工業化、機械化的迅速發展,也讓臺灣的同行望而生嘆。近十幾年來,常常有臺灣專家、企業來漳州學習食用菌工廠化栽培技術,購買自動化機械。漳州金黑寶食用菌機械有限公司負責人盧國良說,現在,從拌料、裝袋、高溫高壓滅菌、接種、培菌、栽培、采收到包裝出廠,整個過程全部采用工廠化生產,自動化水平達95%。每年公司制造的食用菌加工機械,約有70%是臺灣客商購買。“以前,是我們去學習臺灣的食用菌栽培模式和技術,現在,是臺灣人來找我們取經。”如今漳州的食用菌工廠化水平,讓涂改臨很自豪,但他也坦言,臺灣在延伸食用菌全產業鏈,促進農文旅融合方面,很值得借鑒。

除了食用菌產業,漳州貢糖制作、茶產業研學、鐘表制造、花卉栽培等行業,也在兩岸長期的交流互補中,不斷提質增效,迸發新的生命力。

標準共通 破除交流阻礙

“盡管兩岸民間交流不斷,但因缺乏行業共通的標準,容易導致產品質量差異、市場準入門檻和技術合作受限等問題,長遠來看,不利于兩岸經貿發展。”漳州市市場監督管理局標準化科科長張振祥介紹,之前,漳平市永福鎮臺企生產的烏龍茶就因兩岸茶葉生產標準的問題,在通關環節遇到阻礙。

去年7月,福建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啟動第一批兩岸標準共通試點工作。試點項目以“四共同、三采用”為核心工作機制,即共同選題、共同研制、共同對比、共同使用,大陸先進標準臺灣地區采用、臺灣地區先進標準大陸采用、空白領域標準共同研制采用。漳州選擇了兩岸合作歷史悠久、成果較為顯著的食用菌栽培和茶業研學作為第一批試點項目。

經過3個多月的研討、交流、起草和反復審核,《秀珍菇栽培技術規范》《鮑魚菇栽培技術規范》《真姬菇栽培技術規范》三項團體標準于去年11月發布,為漳臺兩岸菇農和食用菌工廠化企業提供更為直觀、科學合理的栽培技術標準。

“杏鮑菇、真姬菇、秀珍菇產量高、經濟效益好,又同屬兩岸栽培主流品種,因此我們選擇它們作為標準制定對象。”漳州市標準化協會秘書長陳志君介紹,在標準制定的過程中,漳臺企業優勢互鑒互補。以食用菌栽培的聚丙烯(PP)塑料袋為例,大陸的塑料栽培袋有15~18cm多種規格,因此栽培質量、產量參差不齊;而臺灣地區則只有17cm一種規格。經實驗對比,17cm的栽培袋裝料后料高、緊實度均適中,高溫高壓滅菌后不易產生變形、裂包,且更有利于菌絲散熱,相比其他規格可有效增產10%,最終以17cm栽培袋為標準。

再以菌包接種、封口為例,大陸采用的是三件套(上蓋+下蓋+套環),具有封口力度適中、接種拆封操作方便、菌絲散熱性好、不易受雜菌感染、可重復使用等特點。而臺灣采用是塑料繩打結封口方式,打結封口力度松緊不一、菌絲散熱性差、易受雜菌感染,且接種操作解封步驟煩瑣,耗時耗工。通過標準的互認共通,可將大陸的食用菌菌包三件套出口至臺灣,從而拓展大陸食用菌生產輔材的銷售渠道,也提升臺灣的食用菌質保能力。

“在三項團標的指導下,我們的秀珍菇、鮑魚菇、真姬菇不僅產量增加了12%~13%,成品保質期也足足延長了15天。”漳州市天珍農產品有限公司負責人林少強介紹,該公司采用新標準栽培的食用菌已陸續進入市場,截至今年7月,向全國銷售約100噸,出口至越南、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20余噸。目前市場反饋良好。

據了解,目前,漳州的兩岸標準共通試點項目已經涵蓋農業、文旅、食品、儀器儀表等領域。“開展試點工作的目的,在于總結提煉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成功經驗,實現技術、產業、市場的進一步對接,讓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認可同一個產品名稱、使用同一份技術標準、落實同一套管理規范,助推兩岸經貿往來。”張振祥說,每個項目都成立了工作專班,由福建省標準化研究院相關專家提供技術支持,確保試點項目承擔單位有效推進相關工作。

(福建日報)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