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臺軍“漢光39號”演習,26日凌晨于臺北車站演練關鍵基礎設施防護,但“憲兵”在透明玻璃后方掩蔽的作為,卻飽受質疑。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
臺軍“漢光39號演習”的實兵科目,上周熱熱鬧鬧在全臺各地展開。其中“憲兵”26號凌晨舉行的“關鍵基礎設施防護”,場景就在臺北市中心的火車站大廳。依據軍方文案,演習想定是模擬敵軍偽裝旅客進入,意圖控制車站,并劫持大批民眾。“憲兵”211營接獲命令后,立即開設前進指揮所,偕同衛戍區守備部隊,殲滅敵特攻及應處突發狀況,成功奪回重要交通樞紐。
宛如警匪片的場景,就在市中心區上演,自然引起關注。然而媒體新聞上架后,很快就被民眾質疑:準備沖入門內進行攻擊的官兵,似乎沒注意到自己采取掩蔽的“墻”,其實是車站大廳的透明玻帷幕,動態根本被“敵人”看得一清二楚。更別說這些玻璃也沒有防彈效果,如此“掩蔽”,簡直等于吸引敵人對自己攻擊。
臺北車站等重要公共設施,平常車水馬龍,演練反恐或反特攻,都容易影響交通,甚至驚嚇民眾。當天“憲兵”在車站模擬攻堅,應該也是頭一遭,因此習慣于平日自身訓練場的習慣,在墻后掩蔽觀察,沒注意到這次的“墻”完全不能發揮掩蔽保護自己的效果。然而,當真要執行作戰任務時,當然不是在自家訓練場,透明玻璃沒有掩蔽效果,這種最基本的常識都忽略。這不免讓人懷疑,相關干部的戰術素養。
因此問題是,當時奉命參與操演的官兵,因為早就知道戲碼腳本,所以專注的只是把既定流程走完,大家都知道,在什么地方才會與“歹徒”交火,在還沒到達對方會還擊的“劇情點”之前,所有的動作,老實說只是擺樣子,讓旁邊圍繞的記者好取景。
進一步說,臺北車站身為三鐵共享的交通要點,被列為攻擊目標,也有道理。但此時敵人的目標,是策應正規軍發動入侵作戰,應該采取破壞公共設施,例如破壞車站電力、軌道等,就足以制造更多混亂與恐慌。至于大張旗鼓地劫持大量人質,屬于須藉暴力手段向大眾宣告訴求的恐怖分子,絕非配合“大陸攻臺”的理想作為。無怪乎坊間媒體報導時,往往都將想定改成了“反恐”。
兩岸局勢緊張,防衛作戰議題自然格外引人矚目。面對“漢光演習”這種年度大事,各單位都想向長官與社會大眾,證實自己的存在價值,是人情之常,不應責怪。問題是,如果想定的作戰方式,根本一廂情愿、天馬行空;在眾目睽睽下采取的動作,又輕易被“抓包”,帶有明顯不合理的瑕疵。如此結果,對于民眾對臺軍與臺灣自我防衛的信心,到底是正面還是負面的影響呢?(來源:臺灣《聯合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