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民進黨“執政”下的獨立機關成為當權者鷹犬,早已不是新聞;不過,近日臺灣審計部門公布去年臺當局年度總決算報告,彷佛吃了“誠實豆沙包”,直指民進黨蔡當局引以為傲的“新南向政策”,貿易出超金額近5年呈現下滑趨勢,應檢討改進。這不僅一舉揭穿了“國王的新衣”,也讓民進黨2024參選人賴清德對于經貿政策的話術無所遁形。
根據臺灣審計部門報告,臺灣地區與新南向國家去年度貿易額達1802億余美元,近5年進來出口貿易額雖增加,但貿易出超卻由2018年之194億余美元,縮減至去年之134億余美元,大幅下滑約三成,且檢視近5年對新南向貿易出超,大抵呈現下滑趨勢,致使臺灣生產毛額相對減少,相關部門須妥善因應。
在數據被揭露前,且看看民進黨是如何進行大內宣。臺行政機構經貿談判辦公室月初才宣傳,東協國家自臺灣地區進口比重已自2016年的5.5%逐步增至2022年的6.7%,今年1到5月自臺進口比重更升至8.1%,顯示新南向貿易熱絡。賴清德不久前在造勢場合也說,蔡英文上任后積極推動“新南向政策”已看到許多成效,2021年臺灣地區對新南向國家投資已達58億美元,超過對中國大陸的投資。
這無疑是民進黨當局典型的“報喜不報憂”,賴清德和臺當局行政機構只挑貿易總額成長來宣傳,卻不敢和民眾說明,其實近年來臺灣從新南向國家賺到的外匯越來越少,民進黨口中的“經貿熱絡榮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
賴清德對于“新南向政策”沒說實話,直接讓社會產生的質疑在于,他從選戰開打以來,是最積極反對重啟兩岸貨貿、服貿者,主張“臺灣要走向世界,不要走回以前老路”,更以此作為和柯文哲、侯友宜的經貿路線區隔;但臺灣審計部門資料白紙黑字已擺在眼前,連重點扶植的新南向都不堪檢驗,賴清德有意和大陸經貿保持距離的路線,當真走得通嗎?
除了新南向,賴清德的對美貿易說帖,“Lie GPT”如出一轍。從選戰開打來,賴清德已多次在造勢場合表示,“臺灣地區今年1到6月,對美國投資的金額,已經高于對中國大陸投資的金額,臺灣的企業家已經用他們的腳做出了決定”。
如此說法在引用數據上固然沒錯,但另一項賴清德不敢談的真相是,去年臺灣地區第1大出口市場為中國大陸(含香港地區),占整體出口比重38.8%,美國僅是第3大出口市場,占整體出口比重15.7%。換言之,目前臺灣經濟仍高度倚賴大陸市場,無論民進黨喜不喜歡,就是現況。
就像當前炒得火熱的中美兩大經濟體是否脫鉤議題,美國國內多有不同意見主張,但共同認知為就算要做,在彼此經濟高度依賴情況下,也會是超級大工程;兩岸的經貿關系亦是如此,至少在下一屆臺灣地區領導人任期4年內,大陸仍會是臺灣最大貿易伙伴,是完全可預期的事,無論誰當選,維系對大陸貿易關系,都無從回避。
當重點宣傳的新南向錢越賺越少,對美貿易占比在幾年內難以追上對中國大陸,賴清德在選戰中還要繼續主張,把大陸隔絕在經貿政策藍圖之外,這若不是真笨,恐怕就是又要用意識形態來騙選票了。(來源:臺灣《聯合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