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晚,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開幕式在四川省成都市舉行。圖為開幕式焰火。 中新社記者 毛建軍 攝
【華夏經緯網綜合媒體報道】7月28日,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四川省成都市開幕,作為中國西部首次舉辦的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成都大運會不僅是一場運動風采與青春活力的精彩碰撞,更是一次古蜀文化與現代文明的交相輝映。從磅礴設計到細節巧思,大運會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底色,以創新形態為表征,向世界彰顯出天府之國的獨特魅力。
(資料圖片)
比賽場館“川味”濃
大運會賽場別具一格的場館設計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揚。東安湖體育公園主體育場由12000多塊彩釉玻璃拼成的“太陽神鳥”穹頂熠熠生輝;鳳凰山體育公園酷似蓋碗茶的造型蘊含著中國人的待客之道;簡陽市文化體育中心的外立面造型是對非遺工藝“瓷胎竹編”的抽象簡化,尋根溯源,從造型到內核,世界得以窺見古典文明的韻味風華。
航拍成都大運會主體育場 “太陽神鳥”夜幕下熠熠生輝
形象元素拉滿“中國風”
大運會會徽主體在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對應英文首字母“U”的基礎上,糅合了“太陽神鳥”與“鳳凰”這兩種典型中國元素,與國際大體聯標志元素一脈相承。
火炬“蓉火”,取“包容”之意,用朱紅、明黃、翠綠、湖藍四個漸變色塊和“太陽神鳥”、三星堆青銅立人與熊貓元素凸現熱情和朝氣。
獎牌以“蓉光”為名,運用蜀錦工藝制成的獎牌綬帶表面可拼接的芙蓉花紋寓意團結合作、成雙成對。
吉祥物“蓉寶”以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大熊貓“芝麻”為原型創作。“蓉寶”面部構思參考了傳統藝術瑰寶“川劇”的臉譜樣式,耳朵、眼睛、尾巴皆呈現火焰形態,凸顯了“火”這一天府文化中的重要標簽。
大運會開幕式將體現眾多成都元素,圖為彩排現場的“蓉寶”
大運村里“非遺熱”
大運村妙趣橫生的全方位、沉浸式體驗是中國文化的一場盛大展演。
在大運村互動體驗中心,全球健兒可以體驗皮影、蜀繡、竹編等多項四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技藝,也可以在畫臉譜、扎風箏、穿漢服中親身感受中國文化。
這是7月16日在大運村展覽中心內拍攝的特色服飾展區。新華社記者 胥冰潔 攝
在大運村展覽中心,蜀錦、自貢扎染、宜賓蠟染等非遺文化展覽和書法美術展品從不同視角反映著地域文化的多姿多彩和生活氣息。
在運動員餐廳里,除了世界各地的美食,火鍋、串串、熊貓造型的賴湯圓等非遺小吃種類繁多,讓各國運動員在比賽之余,能夠品嘗地道的川味特色。“好逛”“好玩”“好吃”,大運村在承擔后勤保障、休閑放松的功能之外,也傳達出“多元文化,美美與共”的理念。
成都大運村運動員餐廳窗口供應的熊貓造型豆包。新華社記者 鄭直 攝
“太陽神鳥”引出12聲倒計時
以往的大型活動,往往從“10”開始倒計時。成都大運會開幕,別出心裁采用12聲倒計時。這與開幕式主導形象——“太陽神鳥”密不可分。
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的“太陽神鳥”,是成都城市形象標志。四只神鳥環繞其間,外側等距分布著12道旋轉的齒狀金芒。古蜀先民用這一圖案,表達著對光明和希望的崇拜。當厚重的古蜀文化與熱烈的青春盛宴相遇,12聲倒計時呼之欲出。
這是7月28日拍攝的開幕式倒計時焰火。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當晚,“太陽神鳥”穿越時空翩翩而至,四只神鳥圍繞旋轉的太陽飛翔,十二道金芒漸次點亮,陽光普照。從地面到空中,12個數字形狀的焰火依次綻放。
代表著光明和希望的“太陽神鳥”,一直延續到點火環節。在航天員葉光富的帶領下,31名火炬手共同點燃了太陽神鳥點火盤。“太陽神鳥”緩緩轉動,繼而引發空中12道火焰,直至點燃200米外的火炬塔。
“金色芙蓉花”焰火“花開迎客”
焰火表演以金色為主要視覺元素,象征青春光彩、活力綻放。用焰火展現世界大學生在中國成都相聚攜手、團結進取,表達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青春力量的共同心愿,描繪面向未來、共創明天的絢麗畫卷。
同時呼應開幕式主題和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口號“成都成就夢想”。所以,它定義為“金色夢想”,寓意向世界呈現一個“陽光燦爛”的開幕式,表現全世界青年大學生歡聚成都,沐浴陽光、成就夢想的歡樂與風采。
這是7月28日拍攝的開幕式焰火。新華社記者吳剛攝
特效數字焰火與太陽神鳥金芒旋轉倒計時融合,依次出現“12、11……1”的倒計時數字,隨后一朵金色芙蓉花綻放。
芙蓉花是成都市市花,除了代表青春與活力,它還體現出開放與友好的寓意,表達出“花開迎客”的主題,“蓉城”成都歡迎全世界的大學生運動員。
蜀錦蜀繡繪就“錦繡之路”
開幕式入場環節,運動員腳下是一條“錦繡之路”。投影打出的七彩絲線流淌到地面上,300多個環線鋪滿整個體育場跑道,最后逐漸變成絢麗的中國傳統圖案,寓意全世界青年健兒在蜀繡鋪就的錦繡之路上,去追尋他們的錦繡前程。
《錦繡之路》傳遞了我們的美好祝福,是此次開幕式的精心策劃之一。先導片中古老的織機編織蜀錦,為入場的運動員織出寓意多彩青春和美好未來的夢想之路。從引導牌到投影和先導片,都蘊含著一個主題:全世界大學生運動員來到中國,都踏著祥云,走上“錦繡之路”。
7月28日,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在開幕式上入場。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蜀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之首,起源自川西平原,已有3000多年歷史,以針法技藝見長;蜀錦是盛產于四川成都地區的一種絲織物,有2000多年的歷史,成都自古以來以蜀錦聞名,“錦城”“錦官城”便與此有關。
中國代表團引導員高舉的引導牌,結合蜀錦與蜀繡工藝,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蜀繡代表性傳承人郝淑萍手工繡制而成。引導牌邊框選取漆藝紋樣,面料選用亞金色回形紋蜀錦,以蜀繡工藝在四角上繡制如意紋樣,在表達美好祝福的同時,將四川獨具特色的蜀繡在開幕式上巧妙且恰如其分地展現給觀眾。
7月28日,中國大學生體育代表團在開幕式上入場。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文體表演呈現巴蜀韻中國風
開幕式上,文體表演的時長被壓縮至約15分鐘。時間雖短,卻密集呈現了三星堆、川劇、大熊貓、火鍋、芙蓉花等四川元素,為世界青年端上一道巴蜀韻、中國風的文化大餐。
·金沙石磬
文體表演《青春之光》中,3000年前的金沙石磬被敲響。
金沙石磬,2006年6月10日出土于成都金沙遺址,是距今3000多年商周時期的石器。石磬長109厘米、寬57厘米、厚4厘米,為目前中國商周時期石磬中體量最大的一件,至今仍可敲擊發音,其音質純美悅耳。石磬體現了古蜀王國祭祀活動的隆重與莊嚴,也使蜀地“未有禮樂”的認識成為過去。
圖/新華社
· 青銅縱目面具
開幕式舞蹈表演中,演員的造型來源于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人像。演員們戴的面具原型是青銅縱目面具,同樣來自于三星堆遺址。
青銅縱目面具,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年代為商代晚期,現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館。青銅縱目面具高66cm、寬138cm,有著“千里眼”“順風耳”之譽,是在三星堆出土的眾多青銅面具中造型最奇特、最宏偉壯觀的一件。“縱目”體現了遠古人類對極目千里神力的想象。
7月28日,演員在開幕式上表演。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 川劇變臉
川劇變臉方陣披著金色斗篷,踩著“川劇念白”混搭賽博朋克風格的音樂節奏激情登場。短短20秒的時間里,來自成都市川劇研究院的國家二級演員康勇變出了12張臉,最后一張臉以大熊貓“花花”為原型創作,驚艷全場。
變臉是川劇表演的特技之一,通過臉譜的瞬間變化表現劇中人物的內心及情緒。2006年,川劇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月28日,演員在大運會開幕式上表演川劇變臉。新華社記者 吳剛 攝
綜合自人民網、中新網、新華網、中國青年報、光明日報、成都日報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