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紅(資料圖)
作者 唐永紅(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臺灣經濟體是一個資源要素與市場腹地相對十分有限的“淺碟型”的小型島嶼經濟體;其發展有賴于基于投入端、產出端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的國際化、全球化運作,以整合利用島內外資源要素與市場需求,特別是需要與世界經濟中心地帶的經濟體進行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安排。
眾所周知,近30年來不斷崛起的中國大陸經濟體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主要中心,日益靠近世界經濟中心地帶。在此背景下,臺灣經濟體的發展深受兩岸關系包括兩岸經貿關系的影響。事實上,在當前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臺灣經濟發展在根本上不僅有賴于臺海和平與穩定、兩岸關系和平發展,而且特別是有賴于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安排,以及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
“臺獨”分裂,必然導致臺海戰爭,必然使得臺灣經濟體失去發展所必須的和平、穩定、安全的內外環境,遭到大陸的強力經濟反制,并進一步邊緣化。結果,臺灣經濟體必將在當前的“悶經濟”狀態基礎上進一步走向衰退、崩潰,并造成臺灣失業人口進一步增加、貧富分化進一步拉大、財政缺口進一步擴大,也造成臺灣民眾的幸福指數進一步降低、痛苦指數進一步升高。
反之,海峽兩岸若能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推進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以及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必將助力臺灣經濟發展。
其一,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并在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基礎上進行雙向交流與深度合作,有助于擴大島內生產水平,進而有助于臺灣經濟成長。臺灣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大陸相對豐裕且便宜的資源要素在島內生產出相對物美價廉的產品,提升臺灣產品的價格競爭力,有助于擴大出口;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運用大陸減免關稅的政策把更多的產品銷往廣闊且多元的大陸市場。臺灣產品生產成本的下降與價格競爭力的提升,有助于擴大出口進而擴大出口生產,從而有助于臺灣經濟成長。此外,兩岸貿易活動自由化與便利化,可以讓臺灣從大陸買到物美價廉的生活用品,有助于降低島內物價水平,提升臺灣民眾福祉。
其二,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和平發展,并推進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形成兩岸關稅同盟、兩岸共同市場、兩岸經濟聯盟等形態的經濟共同體,不僅有助于臺灣充分利用大陸生產要素與市場需求以助力經濟發展,而且有助于臺灣拓展對外經濟空間以充分利用其他主要經貿伙伴的生產要素與市場需求以助力經濟發展,也有助于提升臺灣經濟體在與其他經貿伙伴討價還價的實力。當然,臺灣經濟體與大陸經濟體、與其他經貿伙伴一體化發展,也可以憑借一體化區域內部市場一定程度上降低全球化外部市場的不確定與風險,從而獲得相對穩定的發展。
其三,海峽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推進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與一體化發展,實現國家的完全統一,有助于臺灣節省用于內部安全、外部防衛的費用支出,相應可以增加用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支出,從而有助于臺灣經濟發展與福祉提升。正如《臺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所指出的,“統一后,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制度更加完善,臺灣經濟將以大陸市場為廣闊腹地,發展空間更大,競爭力更強,產業鏈供應鏈更加穩定通暢,創新活力更加生機勃勃。長期困擾臺灣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眾多難題,可以在兩岸融合發展、應通盡通中得到解決。”
其實,臺灣當局接受“九二共識”或者謀求“臺獨”分裂的言行,對臺灣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影響,經過馬英九當局時期與蔡英文當局時期的正反實踐,已經是顯而易見、眾所周知的經驗與教訓了。馬英九時期,基于“九二共識”,海峽兩岸在旅游、采購、貿易、投資與產業等層面展開合作交流,或多或少地促進了臺灣經濟發展,實實在在地惠及到了臺灣有關行業與群體。遺憾的是,兩岸合作交流當年因以民進黨為代表的臺灣部分“在野”政治勢力的反對等種種原因而未能大開大合地展開,因而未能惠及更多的行業群體,也未能更大地促進臺灣經濟發展。
而2016年民進黨上臺以來,蔡英文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大搞“臺獨”分裂活動,一方面導致兩岸旅游、采購與產業等層面的合作交流基本停擺,使得臺灣有關行業與群體喪失了兩岸合作交流的紅利;另一方面,導致兩岸公權力協商談判推進兩岸合作交流的機制完全停擺,使得兩岸貿易、投資合作未能獲得進一步的政策動力的支持,臺灣經濟發展的潛力因此未能得以充分展現。
總之,在中國大陸經濟已然崛起,成為世界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一個主要中心的國際政治經濟格局下,臺灣經濟的出路就在于實現兩岸經貿活動自由化以及兩岸經濟一體化發展;而這有完全賴于良好的兩岸關系,甚至兩岸統一。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兩岸關系不好,臺灣經濟難好;臺灣欲“拼經濟”,必須改善兩岸關系。一句話,兩岸關系好臺灣經濟才好,兩岸統一助力臺灣經濟發展。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