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潔本報記者|潘曉娟
為加快推動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日前,北京市印發《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要求到2025年,北京市機器人產業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培育100種高技術高附加值機器人產品、100種具有全國推廣價值的應用場景,萬人機器人擁有量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形成創新要素集聚、創新創業活躍的發展生態。全市機器人核心產業收入達到300億元以上,打造國內領先、國際先進的機器人產業集群。
(相關資料圖)
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
《方案》提出,要高端引領,聚焦發展機器人“1+4”產品體系。著眼世界前沿技術和未來戰略需求,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帶動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優勢機器人產品躍升發展,實施百項機器人新品工程,打造智能驅動、產研一體、開放領先的創新產品體系。
“1”是指要加緊布局人形機器人。《方案》支持企業和高校院所開展人形機器人整機產品、關鍵零部件攻關和工程化,加快建設北京市人形機器人產業創新中心,爭創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以人形機器人小批量生產和應用為目標,打造通用智能底層軟件及接口、通用硬件開發配套設施等基礎條件,集中突破人形機器人通用原型機和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等關鍵技術,大力推動開源控制系統、開源芯片、開源仿真軟件等研制和應用。以3C電子制造、新能源汽車生產、安防應急等典型場景應用示范為牽引,支持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聯合開展產品攻關和產線建設。
“4”是指鞏固提升醫療健康、協作、特種、物流四類機器人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方案》提出,醫療健康機器人領域,面向行業前沿和醫療應用需求,提升手術機器人全流程手術輔助能力;發揮首都醫工協同優勢,優化醫療器械注冊和衛健醫保政策,加大臨床應用推廣力度;協作機器人領域,突破整機輕量化、視覺增強、力感知、柔順控制、自學習等關鍵技術,提升整機荷載能力,發展自適應協作機器人;開展復雜任務執行算法和末端執行器技術攻關,推動多自由度協作機器人智能化、柔性化發展。特種機器人領域,提高消防、安防與救援機器人等產品穩定性、可靠性,優化產品設計和加工工藝,降低綜合成本。物流機器人領域,提升導航和運行精度,推動智能倉儲物流機器人迭代升級,開發重載移動機器人,優化物流機器人應用環境。
提升機器人關鍵支撐能力
《方案》要求,聚焦機器人產業鏈關鍵環節,打通上下游協同、軟硬結合的創新鏈條,增強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關鍵核心技術、關鍵零部件等基礎支撐能力,推動機器人產業穩鏈、補鏈和強鏈。
強化人工智能大模型支撐。開發并持續完善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應用場景資源,為模型預訓練提供多樣化場景數據支持。研發圖像、文本、語音及力、熱、電、磁等多模傳感數據融合處理的大模型系統。針對各類機器人技術和應用場景特征,開發大模型高效微調算法,推動大模型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化應用,建設模型優化算法開源平臺。
突破產業關鍵核心技術。基礎通用技術方面,突破機器人系統設計、模塊化與靈活重構、機器人云端融合等技術。人機協作技術方面,研發三維全息環境建模和高精度觸覺、立覺傳感等技術。軟件基礎技術方面,開發機器人操作系統,針對機器人研發、制造、測試和實際應用需求,研發通用支撐軟件、仿真平臺軟件等技術。融合復用技術方面,探索人工肌肉、電子皮膚等新型結構的開發與應用,推動新材料、仿生技術、新型制造技術等交叉融合發展。
夯實關鍵零部件基礎。對標國際先進水平,實施產業基礎提升工程,全面提升機器人關鍵零部件綜合性能,強化對整機的關鍵支撐能力。
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范工程
為拓展機器人應用場景,《方案》提出,要面向醫療、制造、建筑、商貿物流、養老、應急、農業等領域重點需求,實施百種應用場景示范工程,開展一批“機器人+”應用示范,加快形成標志性場景、標志性服務、標志性模式和標志性業態。
《方案》提出,要發展“機器人+”體驗模式、“機器人+”定制模式和“機器人+”推廣模式。其中,“機器人+”體驗模式主要面向醫療健康、智慧養老、安全應急等場景需求,支持用戶聯合企業建設“機器人+”應用體驗中心,打造機器人創新應用“樣板間”,擴大產品消費和應用;“機器人+”定制模式,聚焦制造、商貿物流、農業等特定場景需求,支持用戶與企業組建應用創新聯合體,研制面向典型應用場景的創新產品、系統解決方案,實施一批重大應用示范項目;“機器人+”推廣模式,是整合機器人企業、用戶、行業組織等多方資源,匯集各領域終端用戶需求,開展常態化線上對接服務,促進機器人應用落地。
此外,為更好推動產業發展,《方案》還提出要深入完善機器人產業發展生態,優化機器人產業空間布局。圍繞機器人研發設計、中試驗證等產業環節,加快建設一批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全面提升機器人產業要素配置水平,建立“資源統籌—創新協同—環境優化”的產業發展新生態。立足產業組織優化和產業鏈協作,推動北京市機器人創新鏈和產業鏈對接融合、產業布局和區域資源高效匹配,加快打造機器人產研結合示范區、產用結合集聚區,全面提升機器人產業對內吸引集聚和對外輻射帶動的作用。
其中,要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培育機器人優質企業。聚焦醫療健康、協作、物流機器人等領域,支持頭部企業做大做強,引進1~2家國際一流的機器人整機企業,帶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集聚發展,打造規模化產業集群。培育機器人新興業態。鼓勵有實力的企業拓展業務模式,面向全國市場開展機器人融資租賃業務。推動企業拓展維修保養、二手交易與再制造等機器人后市場服務,鼓勵企業提供機器人信息服務、遠程運行維護等衍生服務,培育機器人產業新模式、新業態。
圍繞“打造北部機器人產研結合示范區”“建設南部機器人產用結合集聚區”和“推動京津冀機器人產業協同發展”三個方面開展行動,引入機器人科技型中小企業和“獨角獸”企業,重點承載前沿技術產業化和平臺建設項目,優化機器人創新成果轉移轉化生態,實現生產資源對接、生產過程協同,提升產業鏈供應鏈整合能力。
據了解,北京市將以《方案》為指引,堅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緊扣機器人智能化、仿生化、模塊化發展趨勢,加快打造產品創新和場景示范雙驅動、生態優化和產業協同共聯動的機器人產業發展“北京樣板”,全力建設全球機器人技術創新策源地、應用示范高地和高端產業集聚區,有效支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全球數字經濟標桿城市建設。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