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記者 應妮)如何通過跨學科共創、校企聯動、校地合作服務國家發展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如何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灣區優勢,探索新的設計教育模式?如何在今天為“未來”做出恰切的設計?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在建院兩周年之際,以“未來驛站”成果展的形式向社會各界展示了學院在探索設計教育新模式上的思考與實踐。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院長高鵬日前接受了記者專訪。
【資料圖】
掌舵今日美術館十年,轉身投入教育領域,高鵬坦言深受北師大校訓的感染,“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是一個很高的理想和準則。
特聘教授葉錦添與學生討論項目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供圖“做館長的時候,公眾來問我們最多的問題就是這個作品到底什么意思,或者值多少錢?很多人對藝術價值的判斷來自拍賣行或者一些商業機構對作品幾千萬幾億的估值或成交價。而對藝術品的不理解、對藝術史的不了解,其實很大程度是由于美育教育的缺失,在義務教育階段常被忽視的就是美術、音樂這些‘不考試’的課。我突然意識到做了十年美術館只是呈現了藝術和文化的結果,而它的整個培養過程才更重要。” 高鵬說。
在他看來,北師大既有全面的通識教育,也有心理學和教育學等專業優勢學科,可依托北師大的綜合性優勢,不斷優化現在的基礎藝術教育。“北師大是種子教育,我覺得沒理由拒絕這份邀請。這是我從美術館領域進入到基礎藝術教育領域的最根本原因。”
如何為“未來”而設計?如何解決教學和實踐容易脫軌的問題?
高鵬說,我們所探索的“未來設計”,是面向學生畢業四年、七年之后的社會和生活,他們從入學那一天起就需要思考未來的美好生活是什么樣子?那時需要什么樣的設計?“設計和教育都是面向未來的。我們希望學生在讀書期間就有一個未來的視野,能夠站在未來的角度思考今天。藝術與科學從本質上都是探尋真理和秩序,而設計就是當下將藝術與科學結合的重要手段。”
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通用學生裝及美育服設計項目展示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供圖他介紹,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基于三個研究方向(設計與未來生產生活方式,藝術與科技,設計與教育),跨界融合包括經濟學、文學、工學、心理學、教育學在內的現有學科門類,與國內外不同高校和社會團體合作共創,通過不同階段的調研、討論、分析、設計、創作,產出面向未來、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系列跨學科合作成果。
其中,學院的項目式學習(PBL)教學模式正是基于解決真實問題,讓教學和實踐互相促進。過去一年,學院向院內碩士研究生發布十余項PBL設計項目,如箭牌家居集團新品牌戰略咨詢項目、美克美家溫莎椅跨界設計項目、2025年未來家居趨勢報告研究等。經過學術導師+企業導師輔導教學,學院師生陸續產出成果,面向社會正式發布并落地。
高鵬表示,設計與產業密不可分, PBL實踐項目遵循“企業出題+真題真做+雙向指導”的人才培養路徑,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企業項目中,與企業一同解決真實問題,使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緊扣社會需要,真正做到學有所用。
在藝術與科技方面,“INSIGHTS/視界”項目基于響應式超快納米光子生物檢測芯片的開發,圍繞“藝術與科技”跨學科融合開展科學產品設計,如用于核酸提取的指尖芯片、仿生檢測芯片設計等。
“跨媒介合作創作系統的研究與設計”項目結合人工智能算法,將為音樂創作人和舞蹈創作者提供全新的合作創作模式。項目合作伙伴來自哈佛大學中國藝術實驗室與香港科技大學(廣州)計算機媒體藝術學域,類似這樣的跨學科共創,有助于促進北師大設計學科發展、融合,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競爭力的高素質拔尖創新人才。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院長高鵬 北京師范大學未來設計學院供圖而設計與教育將是北師大未來設計學院發展的重要命題。學院基于北師大教育學、心理學等學科優勢,發揮師范類院校特色,探索通過設計教育專業方向來推動中小學跨學科融通教育,開展多項PBL設計教育項目。
例如,“設計思維”課程和“甲骨文明活化”課程是學院師生針對小學第二課堂研發的設計美育系列課程。其中,“設計思維”課程已落地珠海高新區金鳳小學,課程包含全套教學方案設計,如大綱、課件、教具、課程材料等。金鳳小學美術教師代京男認為,項目課程調動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讓學生切身感受到設計趣味和價值。
未來設計學院選擇落地北師大珠海校區,對此高鵬表示,設計需要跟產業實際高度結合,粵港澳大灣區無疑是離產業鏈接最近的地方,大灣區的制造型企業數量多、種類全,它們也非常需要設計,實現從制造到創造。“粵港澳大灣區有著非常高的開放度和包容度,學院做的很多設計,在這里都比較容易實現。”(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