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笨,只是學得有點慢。”
不久前,首部講述兩岸攜手助力殘障特殊群體成長故事的紀錄影片《翻轉的手心》登陸大陸各地院線,8名身心障礙的青年實現了從受助到自助的生命蛻變的經歷讓許多觀影人心生感動與力量,而兩岸攜手助力殘障特殊群體“翻轉人生”的美好故事,更讓大家為之動容。
農場里的“人生翻轉”
【資料圖】
希望農場坐落于山西臨汾鄉寧縣。這座看似普通的農場里生活著一群“不普通”的年輕人。他們克服了亞斯伯格癥、記憶及智能障礙、肢體障礙等身體上的困難,像常人一樣學習播種、養雞、烘焙……讓自己的人生實現了“手心向下到手心向上的翻轉”。
在希望農場里表現優秀的學員們接受表彰
這就是紀錄影片《翻轉的手心》的故事,雖然沒有人設、沒有劇本,但在最樸實無華的鏡頭前,8名身心障礙青年一路成長、離別、喜悅和收獲的瞬間都綻放出生命最積極向上的顏色。
于是當影片主人公之一、重度腦性麻痹青年張楠在片尾說出“一開始陳老師問我夢想是什么,我不敢想。當我在農場拿到第一份工資,想到爸爸媽媽的辛苦,我的夢想就是掙到更多錢,帶他們去全國旅游,我還準備開一個烘焙店”的夢想時,臺下的很多觀眾都情不自禁的眼眶濕潤。
而張楠口中的“陳老師”,就是臺灣有機農業專家陳禮龍,貫穿影片的“手心翻轉”項目正是由他發起。
十多年前,陳禮龍在臺灣工作的農場迎來29位身心障礙的年輕人,為幫助這些孩子體驗農耕,農場的志愿者把種子放到孩子們掌心,再翻轉手心倒進土里,很快大家就學會了這個動作。簡單的手心一翻一轉,殘障青年們就掌握一項“讓自己變得有用”的技能。這讓陳禮龍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如果身心障礙的孩子先學習簡單工作,再慢慢學做別的事,也許就有機會從手心朝上接受幫助,變成手心翻轉向下,通過自身努力收獲回報。甚至成為幫助者,傳遞愛心。”于是“手心翻轉”公益項目應運而生,以綠色有機農業發展來關愛身心障礙弱勢群體,透過公益理念和志愿服務,幫助其習得一技之長、自食其力。
陳禮龍的“手心翻轉”公益項目,也深深觸動了山西鄉寧縣云丘山旅游開發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張連水的心。2017年,張連水決定投資興建希望農場,邀請陳禮龍為顧問,將“手心翻轉”項目在臺灣積累的經驗復刻至大陸,一同前來的還有臺灣特教老師和海外志愿者。他們在與當地身心障礙孩子的朝夕相處中結下深厚感情,幫助了許多患有身心障礙的年輕人。如今,在希望農場工作過的年輕人有的找到了穩定的工作,有的組建了美滿的家庭,還有的回到希望農場成為管理員……通過努力收獲回報,活得更有尊嚴和價值。
對此,全國臺聯副會長、特殊教育專家陳云英說:“這個公益項目最閃光的價值,在于讓我們在片中看到不僅體現在幫助殘障青年成長的愛心人士身上,更在于殘障青年們積極向上、愿意成長、渴望變好的善良之心。”陳云英從事特殊教育研究多年,在她看來,如何幫助殘障青年走好步入社會后的“第一步”,“就需要像《翻轉的手心》影片中公益農場所探索的‘第一步銜接’模式,用善心去鼓勵殘障青年,通過自己的勞動開發潛能、習得生活技能,來彌補特殊教育的后半段。”
故事中的“生命意義”
“生命狀態不應因身體某方面的殘缺而受限,這是拍攝《翻轉的手心》這部紀錄片帶給我看待殘障群體全新的視角。殘障群體不僅值得我們去多加關愛,而且值得我們對他們格外尊重。因為他們付出比我們健全人更多的辛勞,活出了一個生命的尊嚴和價值。”影片總監制、大陸知名紀錄片導演夏蒙心中有一個愿景,希望《翻轉的手心》能在兩岸更多城市上映,“希望中華大地更多的人能知道這樣的故事,人人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也是我愿意加入這個團隊最重要的理由。”
對此,觀眾葉女士深感認同。她的舅舅是語言障礙者,作為特殊群體的親屬,她深知其中的不易:“我們覺得很正常的一些舉動,他們要付出很多努力才能做到。”葉女士認為,這部電影最大的價值在于讓人反思生命存在的意義:“很多特殊群體人士會認為自己活得很累,給家人添了負擔,創造的社會價值不大。但從電影的角度看,他們作為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能體驗各種不同的生活,這就是生命的意義。這部電影很有價值,讓很多人看到生命還有另一種形態。”
而演員李雪健此前罹患鼻咽癌,20年保守治療只為堅持演員理想。因長期化療聽力咽喉嚴重受損、難以開口說話的他,不僅全程觀看了這部電影,還在電影映后交流環節用肢體語言給主創團隊點了一個大大的贊。
首映儀式上,影片主創團隊人員,以及影片主人公原型代表在現場和大家分享了這部電影幕后的點點滴滴
“這部片子帶給我很多營養、知識和感動。這樣的文藝作品應該越多越好。”音樂家吳彤也表示,影片中殘障群體不加任何修飾的真誠表演非常動人:“每個人都是不同的,都可以創造出屬于自己的奇跡。我覺得最棒的一點是,通過社會各界的扶持讓他們參與到幫助別人的過程中,這是最重要的鼓勵。”
在陳禮龍看來,殘障青年們展現出的生命力、對生活的堅強態度,就是用生命影響生命。此次電影首映期間,陳禮龍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事—去山西參加一位曾在農場工作的重度聽障女孩的婚禮。現場感受這份喜悅,陳禮龍形容自己“好像嫁女兒一樣,既激動又欣慰”。
連接兩岸的大愛
在《翻轉的手心》影片中有許多動人的故事,臺灣特教老師宋金津離開時的告別就是其一。“(她)第一是老師,第二是媽媽。”在孩子們依依不舍的擁抱和哽咽中,兩岸同胞的大愛跨越山海,帶給人們的感動無以復加。
擔任紀錄影片導演的董金明對此感觸頗深:“大家看到的109分鐘片子,是從我們歷時14個月的真實拍攝,從690多小時的素材中精挑細選出來的。”為了和影片中的殘障青年交朋友以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在鏡頭前的松弛感,在朝夕相處的磨合過程中,他和片中的殘障青年以及特教老師、國際志愿者們之間也建立起深厚情誼。“面對分別,大家難掩依依不舍之情,相擁而泣,流露出最純粹、最真摯的情感。”
而影片上映以來,更是激發了兩岸各界對于如何關愛殘障青年群體的討論。“有人把身心障礙人士稱作‘慢飛天使’。”臺胞林淑珍在影片中看到了“天使們”的蝶變,“他們從開始的注意力不集中,到后來獨立完成工作,并且擁有夢想,讓人們看到每個生命都有價值,都需要得到尊重,希望有更多人加入殘疾人事業當中。”
3名身心障礙青年在希望農場學習播種技能,實現人生翻轉和生命蛻變
如今,陳禮龍在電影點映式上透露的第二家希望農場也繼續傳來好消息。據介紹,沈陽華夏之星愛心有機農場,是沈陽和臺灣合作的兩岸公益項目,預計將在今年9月9日落成啟用,以協助沈陽的特殊群體和家庭。
“現在正在搭建電力系統,暖棚搭建整體已經接近尾聲,后續開始鋪路,搭建廁所,鋪停車場,棚外地膜鋪蓋,播種玉米、角瓜等蔬菜……”談起第二家希望農場,陳禮龍說,“隨著電影的上映,希望農場迎來了更多的關注,希望未來翻轉農場模式能幫助到更多大陸殘障家庭。”
與此同時,兩岸相關交流與合作也進行得如火如荼。不久前在廈門舉辦的第十五屆海峽論壇·2023兩岸殘障人士交流嘉年華“共促融合發展”簽約儀式,福建省海峽殘疾人藝術團與臺灣中華身心障礙者福利教育發展協會,廈門市陽光殘疾人書畫院與臺灣中華身心障礙者自立更生創業協會簽訂兩項閩臺、一項福建與香港、澳門殘障組織的合作協議。
對此,陳云英深感欣慰:“兩岸在殘疾人事業方面均積累了豐富實踐經驗,希望在這方面多多交流、相互借鑒,以更好保障身心障礙人士的權益,實現兩岸心手相連。”
來源:今日中國 作者:記者 張 霄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