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陳靖雯、記者皮澤紅報道 “爭當‘突擊隊’、勇做‘生力軍’,在廣闊的鄉村天地為‘百千萬工程’貢獻青春力量!”7月7日,2023年廣東大中專學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暨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行動出征儀式在華南理工大學順利舉辦。
鄉村發展青年當何為?青年大學生用調研和實踐經歷,探索了這個問題的答案。受限于技術瓶頸,產業難發展;受限于傳播渠道,產品難銷售;受限于村容美化,文旅難振興……種種問題,成為制約鄉村高質量發展的因素,也成為青年學子助力“百千萬工程”的破題方向。
“我們推動廣東大中專學生一年又一年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轉型升級,每年在高校組建千支省級突擊隊,以縣鎮為重點的基層進行‘一對一’結對,真正破解基層難題。”共同參與了項目設計的青年學生陳童表示,目前已有1275個縣鎮村高質量發展需求登上項目對接平臺“需求墻”,38萬人次登錄平臺對接需求,2358個高校學生團隊參與需求競標,共收到1735條結對成功申請。
“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是對高校學子們最好的鞭策,他們在一線用行動踐行著使命。此前,首批100個優秀示范種子項目已經播撒在南粵鄉村的各個角落,在青年學子的精心呵護下茁壯成長,“高校—縣區”結對簽約,確保項目精準對接、長期服務、考核實績、確保實效,結對破解縣鎮村的實際產業難題1480個。目前設置的五個省級專項各施所長,在為鄉村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我是鄉村繪畫師”因地制宜建設美麗鄉村,發掘鄉村文旅資源;“我的鄉村實驗室”扎根產業一線,開展技術攻關;“我為土特產穿潮衣”打造創意農產品包裝,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品牌影響力;“我是鄉村‘智’理人”探索基層治理新模式,打造鄉村新風尚;“我是農村新‘媒人’”發掘推廣鄉村文化,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豐收……一個個生動案例,隨時在南粵鄉村大地上演著。
“經過大量理論推演、實驗驗證,我們創新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冰片包埋生產工藝’,成本減少90%以上,設備投入減少98%。”華南理工大學“梅”利鄉村團隊代表范鵬輝同學說道。他們團隊與梅州市平遠縣石正鎮結對,幫助當地梅片樹產業的發展,已經實現了梅片樹的無性快繁、高效提取純化和高值化應用。項目成果直接帶動在冊脫貧634人,間接帶動農戶3265戶,提供3000多個就業崗位,實現了戶均增收2萬元的目標。
“哪怕是豐收年,最苦的還是漁民,我清楚地記得當時金鯧魚的收購價只達到12元/斤。我想幫助他們,那是我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來自廣東海洋大學的蔡梓涵同學深情地說。他所在的“魚”翁得利團隊走進湛江市徐聞縣,開展實踐調研、技術研發,突破了各項技術難題,通過制作預制菜助力金鯧魚產業,賦能鄉村振興。他們探索出了一套可復制的“高校+團隊+公司+基地+農戶+電商+服務”的產業新模式,項目試點運營至今,金鯧魚產品利潤提高119%,意向合同突破10萬元,簽訂戰略合作企業8家,輻射合作社4個,平臺運營技巧和保鮮技術惠及超500人次。
廣東財經大學的“留”影南粵團隊從外國留學生的視角,用影像講好中國(廣東)鄉村故事。來自摩洛哥的留學生Grace說,“我被主人公蒙美芹帶領鄉親們脫貧致富的故事深深打動,這個故事是我的留學生師姐Alina講述的,今年Alina已經大四畢業,我希望我能從她手里接下接力棒,繼續講述這些動人的和有價值的故事。”他們在云浮、廣州以及清遠等地創建了《外國留學生講述中國鄉村故事》系列微視頻欄目,為20余個鎮村攝制了60余條宣傳推廣視頻,吸引超20名留學生參與視頻制作,系列視頻覆蓋157個國家,播放量超6000萬,為嶺南鄉鎮打造推出一批宣傳精品。同時,該團隊還開辟了直播電商服務,讓“宣銷不分家”,以互聯網思維助力農民增收。
突擊隊行動每年將組織不少于3萬名優秀大學生入縣下鄉,選聘不少于1000名專家作為突擊隊導師。“三年內,突擊隊打造1000個精品示范項目,第一年實現全省縣(市、區)、中心鎮和特色鎮全覆蓋,第二年實現所有鄉鎮(街道)全覆蓋,第三年大力推進強縣促鎮帶村。”團省委有關負責人介紹。
“接下來,我們將進一步完善廣東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項目供需對接平臺,實現校地雙方供需項目自動匹配。”團省委有關負責人介紹,一方面以全省122個縣(市、區)、1609個鄉鎮(街道)、2.65萬個行政村(社區)為主體,由基層結合實際,提出大學生團隊“跳一跳能夠得到”的具體要求,在對接平臺“出題發榜”;另一方面,依托全省高校,建設一個涵蓋嶺南特色農業、海洋經濟產業、特色制造業、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專業支撐的項目庫資源。
“激揚青春,振興鄉村——豐陽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實踐項目立足豐陽鎮,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的師生團隊已有多年實踐經驗和深厚基礎。 來自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趙萱介紹說,這個項目,學院植根于田野和社會構建第二課堂,依托博雅項目選拔學子赴廣東清遠豐陽鎮展開調研。針對產業發展,隊伍向豐陽鎮黨委與政府提交了《豐陽鎮產業振興調查報告》,獲得當地黨政機關高度肯定,成為豐陽鎮工作計劃編制的重要參考;面向古村落保護,隊伍建議從公共空間建設和產業發展兩個維度培育村民地方情結,關注其日常生活和精神文化需求,發掘村民情感力量,助力當地經濟文化可持續發展;隊伍還與當地黨政機關合作錄制歌舞,成為豐陽鎮參與鄉村振興評比和推介自身的代表作品。同時,學院多位老師扎根豐陽,蔣文涵老師參與駐清遠連州市豐陽鎮幫扶工作隊,投身于鄉村振興實踐第一線;李寧利、趙萱等多位老師帶領團隊扎根豐陽開展學術研究,成果豐碩;2022年,學院組織師生以豐陽作為教學實習基地開展專業實習,在田野調查中進一步深化與當地的交流聯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