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網訊 綠草如織、果棚飄香、綠樹環繞,6月的府谷縣府谷鎮柳林磧村和西山村(以下稱府谷縣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資料圖】
府谷鎮柳林磧村和西山村的改變,得益于近年來府谷縣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的開展,通過“生態修復+鄉村振興”模式,在400多天的時間里,改寫了曾經“下一場雨,脫一層皮,發一回洪水滿溝泥”的歷史。進一步提升區域生態穩定性,有效攔截黃河入沙量,筑牢了黃河沿岸的“綠色城墻”,激發鄉村振興潛能和活力,為全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探索出“府谷模式”。
立下軍令狀 保證生態安全
府谷縣位于陜西最北端,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是黃河入陜第一縣,黃河在府谷境內流經108公里。府谷是全國138個防治水土流失重點縣之一,是黃河粗泥沙的重要來源區,年輸沙量約為11148萬噸。特別是由于歷史原因,造成的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的采砂排渣場問題, 給本就生態脆弱、含沙量大的母親河造成沉重負擔,嚴重影響周邊群眾的生產、生活和沿黃生態安全。府谷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以2020年為基線,當時的府谷沿黃地區天橋段的廢棄礦山現場一片凋敝,滿目瘡痍。為推動沿黃生態治理高質量開展,府谷縣成立了工作專班,立下了軍令狀,要為保衛黃河生態,構建黃河生態安全綠色屏障,提供“府谷模式,府谷擔當”,讓綠色成為府谷高質量發展的底色。
重要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它的歷史使命和責任。同年2月,府谷圍繞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縣為目標,開展了大量的走訪調研和數據摸排,在國家和省級自然資源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主動申報府谷縣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對5 處廢棄采砂場、 4 處廢棄采石場、3 處排渣場、 2 處煤礦廢棄井口及工業廣場進行專項修復治理,總建設規模 900 畝。
然而,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消除廢棄礦山潛在的地質災害隱患,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實現“由黃變綠”的階段性目標絕非易事。
為高標準推進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府谷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以消除安全隱患、修復受損土地、提升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助力鄉村振興發展為重點,拿出繡花功夫,對分布在溝溝壑壑的渣土垃圾和危巖等污染物質進行及時清理,同步開展廢棄采坑填埋、封堵、土地提質增效、田間道路改造、農田林網建立、植被重建等數十項修復治理工作,在完成生態修復目的的同時,有力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 年 6 月底,府谷縣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順利通過省級驗收。
下足繡花功 激活“沉睡資本”
認知決定思維,思維決定行為,行為決定結果。如果說“由黃變綠”已經實現了生態修復的初級目標,但從發展規律來看,生態保護只有真正實現了帶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可持續性發展。而農民作為推動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一環,必須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的利益和需求,使農民成為參與者、受益者、見證者,才能實現生態可持續發展的閉環管理。
為徹底解決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問題,府谷縣按照“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思路打出組合拳,將生態保護修復措施與鄉村振興產業規劃相結合,開展蔬果大棚建設,高標準農田建設、農田林網等現代化農業設施配套建立,切實做到“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同步提升。項目實施后,當地村組更將本次治理作為推動集體經濟壯大的有力抓手,因地制宜,調動農民參與種植、田間管理的積極性,提高農民的種植信心和收益,使百姓富和生態美有機統一,有力推動當地鄉村振興產業發展。
據了解,府谷縣沿黃地區天橋段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項目不僅直接帶動了采摘園和林果區的“蔬果經濟”,還為當地群眾找到了新的就業崗位,采摘園可實現收益約80萬元/年;經濟林果區,預計可為村組帶來不低于20萬元/年收益。
隨著府谷縣府谷鎮柳林磧村和西山村綠樹固碳、土壤固碳潛力被不斷激發,區域內的“雙碳”貢獻率也將得到倍數增長。如:草地植被恢復后每平米固碳量約為350克,600畝草地的固碳量可達到140噸左右,真正實現了生態保護修復從“綠起來”“富起來”到“穩起來”。
從廢棄礦山,壓占土地對沿黃區域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到綠樹成蔭,護岸減沙對黃河流域生態治沙調沙作出貢獻,再到瓜果飄香,農民致富,成為人人參與、人人受益、受人民歡迎的“民生工程”,府谷“生態修復+鄉村振興”的生態保護修復模式,不僅從根子上解決了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更為全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造了新樣板,為推動“碳達峰碳中和”?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賽道,提供了新樣板。(拓步平 楊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