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技術進步處處長李宇宏發表致辭 上海市經信委供圖
中新網上海6月29日電(樊中華)“未來產業不是一個企業、一座城市的產業,而是需要集聚全球頂級人才、凝聚全球頂級智慧,共同展望下一個時代的重要布局。”
在28日下午召開的“聚焦上海智造共贏產業未來”專題系列活動暨2023年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動員會未來能源專場活動上,面對中新網記者“上海發展未來產業為何要面向全球‘開門迎未來’?”之問,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技術進步處處長李宇宏如是回答。
(相關資料圖)
自今年3月,中國首個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在上海拉開帷幕以來,已吸引了來自美國、德國、以色列、荷蘭、澳大利亞等諸多國家的領軍企業、產業聯盟、創新型企業的積極支持與參與,與中國企業和創新機構“同臺競技”,上海未來產業發展“國際化”特色愈加鮮明。
李宇宏解釋道,當前,全球諸多發達國家都在高度關注未來產業并制定出臺相關戰略計劃和政策舉措,面對具有“不確定性”“高成長性”“戰略性”“先導性”等重要特征的未來產業,國際化的交流與合作可形成優勢互補,共同推進未來產業逐步走向成熟。
一方面,全球對于未來產業的認知和聚焦點具有一定相似性,如未來能源、未來健康、未來智能等都是各個國家的重要關注點和發展著力點,國際交流與合作可以加速推進這些領域產業的成熟發展,最大化規避不確定性帶來的風險。
另一方面,在未來產業發展中,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生態環境和創新資源稟賦,使其某些產業轉化更具效率,并已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國際合作可促進未來產業要素在更大范圍內流動,為產業發展不斷拓展空間、構建更好的環境。
也正因此,李宇宏表示,此番上海舉辦全球未來產業之星大賽,正是落實2022年發布的《上海打造未來產業創新高地發展壯大未來產業集群行動方案》中未來生態“雨林計劃”的重要舉措,希望廣邀全球各類創新主體,共話未來產業發展方向,營造未來產業創新生態,繪就上海未來產業高地實景圖。
未來產業代表各個產業領域最前沿、最尖端的技術發展方向。談及如何推動未來產業健康發展,李宇宏表示,首先要促進科技創新能力與產業基礎的深度融合,“既依托企業等創新主體在當前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又要注重與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發機構協作開展科技創新、原始創新的前瞻探索。”
同時,還要妥善處理好產業當前和長遠發展的聯系與區別。“未來產業既不是空中樓閣,也不是水中撈月,它是基于當前產業技術的革命性再造,但也不能一味追求‘顛覆式創新’而與當前產業脫節。”李宇宏說。
此外,還要打好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的組合拳。“產業發展主要靠人才和技術推動,政府要起到引導作用”,一是創造良好的發展合作氛圍,為企業打造好的政策環境;二是為企業與人才、信息、資金等資源要素搭建對接橋梁和合作交流平臺。
不少專家認為,上海此番發展未來產業,從源頭創新、研究轉化,到核心產品突破、中國標準引領,再到大中小企業融通和創新生態建設,具備了將藍圖落實為“實景”的明確方向與完備路線。
李宇宏指出,預計到2030年,上海未來產業產值將達到5000億元左右,實現四方面任務和目標:一是打造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未來高地。建設未來產業研究院,成立5家左右未來技術學院,培育15個左右未來產業創新中心,建設一批創新聯合體,打通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到產業化的雙向通道。
二是打造前沿產業集群發展的未來引擎。打造5個前沿產業集群,建設15個左右未來產業先導區,攻關100個左右核心部件,推出100件左右高端產品,形成100項左右中國標準,促進產業集聚引領發展。
三是打造大中小企業融通創新的未來范式。推動10家左右領軍企業向未來產業布局,發展20家左右生態主導型企業,打造100家左右企業技術中心,培育1000家左右高新技術企業,促進各類所有制企業相互融合。
四是打造要素集聚、開放包容的未來生態。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引進一批高層次戰略科學家和企業家,持續優化創新生態。形成50個左右綜合性應用場景,形成產學研用高效協同的創新生態。
“期待到2035年,上海能夠形成若干領跑全球的前沿產業集群,成為引領全球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力量。”李宇宏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