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各種項目發電成本5年內的變動,顯示核能發電成本仍相對較低。資料來源/中大臺經中心)
臺灣“中央大學”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27日公布,今年第一季臺灣能源安全指標為66.8,較去年第四季的68.7,減少1.9,相較2022年第一季(66.5)略增加0.3點。臺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暨管理講座教授梁啟源指出,Q1指標下跌是因為國際能源價格雖于近期走跌,臺灣的能源安全問題實際上愈來愈大,特別是2022年占電源配比仍達8.2%的核電,即將在三年內全部停止,綜觀燃煤、水力、風力等能源供給,成本最低就屬核電的每度1.5元(新臺幣,下同)。
梁啟源分析,若加計臺“中油”補貼的燃氣成本,臺電燃氣成本則每度實達5.3元,以燃氣替代核電的“非核成本”今年將達1,030億元,較去年703億元增加46%,而且2025年之后每年更高達1,640億元,臺電不可能一直靠行政部門補貼,把發電成本反映在消費上是未來的必然,目前已知,今年開始調整的電價,接續上漲壓力極大。
梁啟源亦提醒,歷年太陽光電和風電的實際設置值,占新增量(執行率)已連六年(2017~2022)落后。2022年實際執行率約為57%(太陽光電)、24%(風力發電),行政部門對未來綠電發展顯然過于樂觀,官方公布的數據也顯得“不是很老實!”
基于地方政府一直有意見,天然氣三、四、五接建置時程落后嚴重,且行政部門規劃的大多數新增燃氣機組共1,187萬瓩確定無法如期運轉,梁啟源指出,島內天然氣接收站負載率118%,遠高于國際正常水平的60%,目前僅11天的安全存量遠低于國際水平,夏天更低于8天,若遇海運受阻,將不只有能源風險,“更有安全風險!”(臺灣《工商時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