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水生態一影。 何開健 攝
【資料圖】
中新網麗水6月27日電(邵燕飛 項菁)“不斷提高對內對外開放水平”,20年前,為浙江量身打造的“八八戰略”照亮了浙江開放型經濟發展之路。
像地瓜藤蔓一樣,20年來,浙江經濟在開放中拔地而起、持續延伸。越耕越甜的“地瓜經濟”,可從全域均為山區縣、全國重點僑鄉——麗水市窺見一斑。
麗水地處浙西南山區,被稱為浙江“最大一片綠水青山”。相比自帶開放屬性的沿海城市,在麗水這方山水環抱的沃土上,如何跨越群山開辟新空間,實現高水平對外開放?
跳出“秀山麗水” 向開放要空間
麗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崇山峻嶺是制約發展的桎梏。在“八八戰略”指引下,秉持開放視野、轉換嶄新思路,好生態也成為開放發展的動能。
“坐標浙南茶葉市場,所有茶葉源頭價”……在浙南茶葉市場,每天都有百余名“茶主播”活躍在此,拿著手機在市場內穿梭吆喝。
在數字經濟加持下,松陽“慢飲”茶搭上了電商“快車”。據相關負責人介紹,該縣已培育茶葉網店1500余家,直播電商400余家,2022年茶葉網絡零售額42.47億元,同比增長63.91%。
“好貨”種山間、賣全球,是麗水以時間換空間、向開放要空間的生動縮影。
今年,“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之際,浙江提出實施“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打造更具韌性、活力、競爭力的“地瓜經濟”。對于麗水而言,綠色是底色,更是開放發展的強勁引擎,盤活各類政策優勢,跳出“秀山麗水”,發展亦“天地寬”。
在慶元縣東半村,其活用與長興縣的結對資金,打造羊肚菌“共富工坊”,帶動村民年均增收超60萬元;云和縣緊水灘鎮與浙江省交投集團合作開啟“訂單農業”,截至2022年銷售玉米、番薯等270余萬元;依托寧波梅山綜保區,青田縣10噸紅糖出口至歐盟,開啟青田涉外訂單農業先河……
蓮都“雅溪有禮”、龍泉“龍泉農師”、遂昌“遂昌味道”……在浙江省“山海協作”升級版等政策支持下,麗水各地打開農特產品展銷“新渠道”,讓“麗水山耕”品牌走向海內外市場,優質“土味”直達城市餐桌。
走南闖北拓市場 逐夢故土反哺“塊莖”
不僅是綠水青山間的靈動生命,一批批“麗水人”走南闖北又逐夢故土,“麗水人經濟”點亮了“麗水開放經濟”。
走進云和縣三門村,工人們正在“云和師傅”石余鳳的指導下,為復墾后的土地種上椴木靈芝。在周邊村子,還種植了黑木耳、猴頭菇等食用菌,讓閑置農田成為“希望的田野”。
誰能想到,兩年前,石余鳳還在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向當地村民傳授食用菌種植技術,帶動176戶農戶發展食用菌,是當地鄉村振興的帶頭人。
包括石余鳳在內,20世紀80年代起,擁有一技之長的“云和師傅”遠赴全國各地,送去“致富經”。而今,700多名“云和師傅”也回鄉興業,年創經濟效益近130億元。
東奔西走拓市場,“塊莖”始終在家鄉,這是麗水深耕“地瓜經濟”的生動詮釋。
曾經,因受限于山區資源,麗水人外出“闖蕩”現象明顯,比如景寧外出人口達6.8萬,占該縣總人口40%。不過這也有力促進了“地瓜經濟”的繁榮。
作為全國唯一的畬族自治縣,景寧的“畬鄉經理”堪稱典型代表。資金回流、人才回鄉、總部回遷……2.3萬名“畬鄉經理”創辦的小超市、小賓館、小水電在全國遍地開花,如今他們紛紛回家創業,形成頗具規模的龍頭企業300多家,帶動就業12萬人。
與“僑”偕行向海借力 讓“地瓜”大又甜
縱觀“麗水人經濟”,“僑”是生動的注腳。麗水擁有41.5萬名華僑,遍布1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這些年,當地鼓勵華僑“走出去”“請進來”,探索中外資源優勢互補、合作共贏。
在青田縣僑鄉工業園區,總投資1.2億元的冰激凌制作工廠正在加緊建設。該廠負責人、意大利僑商徐旭陽受訪時稱,冰激凌原料、工藝、設備均從意大利引進,前些年試水取得了很好效果,新廠房將于明年投入生產,“年產值預計超2億元”。
從專注國際貿易到返鄉投資,徐旭陽發現了中國廣闊的市場機遇。“尤其是今年,中國各地消費市場回暖,我們新增了大量冰激凌訂單,相信未來還有很大空間。”徐旭陽說。
樹高千尺,根在故土。這些年,麗水市委、市政府加快實施“新時代華僑要素回流”工程,為華僑創新創業提供暖心服務,給僑商發展搭建廣闊舞臺。
比如在原有惠僑政策基礎上,麗水7個部門聯合發布《麗水市鼓勵華僑回歸創業創新三十條政策措施(試行)》,內容涵蓋組織保障、人才科技、金融支持等多方面。
向海借力,打開了麗水走向世界的大門,也讓世界走進麗水。
前不久,麗水啟動“地瓜經濟”全球經貿共享平臺,依托新橋梁,讓全球客商深入了解麗水、“連線”麗水,推動項目人才引進和落地。
今年,當地還將聘用包括華僑在內的100名“全球商貿大使”,開展麗水人經濟雙循環、百億平臺擴內需、千名外商進麗水、萬宗產品銷全球、開放平臺提能級以及主體培育強攻堅等行動,集合力讓“地瓜”根莖更壯、藤蔓更廣、果實更香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