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華健致辭。 林榕生 攝
中新網寧德6月19日電 (呂巧琴 林榕生)18日,“上岸感黨恩 福安連家船”福安第二屆連家船民上岸節暨海洋文化旅游周活動在福建省寧德福安市溪尾鎮溪邳村啟動,連家船民們歡聚一堂、共享上岸的喜悅。
福安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周華健表示,希望廣大“連家船民”接續奮斗,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幼有所學”好日子越過越好。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溪邳村獲“中國連家船民上岸富起來示范村”榮譽稱號。 林榕生 攝
溪邳是福安南部沿海的一個小漁村,地處閩東環三都澳灣區的鹽田港畔,被授予“全國文明村”“全國脫貧攻堅考察點”“國家級最美漁村”等稱號。村前的一片灘涂海域,曾生活著一群“海上吉普賽人”,上無片瓦、下無寸土,以船為家、世代漂泊,被稱為“連家船民”。
“一條破船掛破網,祖孫三代共一船,捕來魚蝦換糠菜,上漏下漏度時光。”這曾是福安市“連家船民”貧困生活的真實寫照。“一條‘連家船’長八九米、寬不足兩米,住著5口人。天氣好就下海捕點魚,到岸上換些地瓜米和菜葉,遇到臺風天,全家挨餓是常有的事。”回憶起漂泊海上的生活,溪邳村村民劉德仁對記者說:“那時生活真的太苦了。”
直至上世紀90年代,寧德先后實施兩輪“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造福工程”。1996年至2013年,福安市建設“連家船民”新村或安置點21個、安置“連家船民”1889戶、8810人。
村民分享連家船民“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故事和難忘經歷。 林榕生 攝
受益于“造福工程”,劉德仁1997年搬上岸。他清楚地記得上岸那天的場景,大家拎著臉盆、箱子、棉被,高高興興走向新家,“村里還放起了鞭炮、敲起了鼓,那陣勢比過年還熱鬧”。
漁排連片、海鷗飛舞、白鷺翔集,偶爾還有中華白海豚前來“客串”……溪邳村前的海域,擁有2萬多畝灘涂和內河養殖區,演繹著一幕幕耕海牧漁的情景劇。
溪邳村背山靠海,風光旖旎。(資料圖) 吳慶堂 攝
“上了岸,定了居,可不能忘了老行當。”上岸后的劉德仁依舊從事內海捕撈,還養殖了海蠣、海帶等,并慢慢擴大養殖規模和種類。這兩年,他養殖了200多口網箱的生蠔,每口收入達3000元,還不愁銷路。他說,上了岸、能吃飽,還能有積蓄,生活越來越有盼頭。
在溪邳,許許多多像劉德仁這樣的“老漁民”拓海為田、辛勤勞作,把日子過得有滋有味;越來越多的“新漁民”也返鄉創業,讓上岸的幸福更可持續。
投喂飼料、查看海產品長勢……連綿的漁排中,“新漁民”劉成忠在自家100多口網箱上忙碌著。“主要養殖鱸魚、紅鼓魚、海鯽魚等,銷售旺季時供不應求。”2015年返鄉創業以來,劉成忠一直跟著家里人學習養殖技術,拓寬海產品銷售渠道,讓村里的海鮮走得更遠。
溪邳村一角。 吳慶堂 攝
同時,溪邳村成立福安市溪邳漁業發展有限公司,統購統銷村民海鮮產品,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打響“溪邳鮮”品牌,帶動漁業增效、漁民增收;整合豐富的灘涂資源,打造休閑式灘涂漁業勞作體驗基地、研學基地和攝影基地,培育特色新業態。
溪邳村村委會副主任劉彤說,村里投入400多萬元建設一座1200多平方米的海產品加工廠房,并建設配套冷凍庫,滿足村里不斷擴大的海產品加工需求。“在加工廠上班的村民,一個月工資5000多元,比討小海輕松多了。”
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做足漁旅融合文章,如今的溪邳村人均純收入達29395元,村集體收入165萬元,實現從“一窮二白”到“百萬村財”的跨越。
連家船民婚俗秀之迎親禮和成親禮。 林榕生 攝
當天的啟動儀式上,與會領導向龍舟隊代表贈送“福”字和福槳為上岸節開節,寓意送福上船,槳槳有福;3名溪邳村村民先后分享了連家船民“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故事和難忘經歷;進行福安市連家船民文化研究會授牌儀式;舉行《上岸》三部曲贈書儀式和2024年上岸節會旗交接儀式,下一屆舉辦地為甘棠鎮。
此外,為了更好地探尋連家船民從“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歷程,現場推出了“游福安,有福安”精品旅游線路(溪邳村——下岐村——寧海村)漁家風情體驗之旅;并授予溪邳村“中國連家船民上岸富起來示范村”的榮譽稱號。
村民在漁排收獲紅鼓魚。(資料圖) 李郁 攝
記者現場看到,展示區、展銷區、展演區等地集中展示了海鮮農特、美食、文創產品,展現福安海洋文化特色;魚龍舞表演《漁家美》、童謠《想屋的船》、海上民謠《船歌》、快板《海貨大薈萃》等富有漁家風情的文藝節目輪番上演。
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設置了溪邳村主會場和下岐村分會場,通過主會場、分會場相互銜接、串點成線,將福安市“連家船民”海上養殖業、鄉村旅游、民俗文化、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結合起來,全方位展現連家船民上岸定居的風采和海洋文化旅游事業發展成果。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