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簽約儀式現場 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供圖中新網武漢6月17日電(記者 張芹)武漢第二屆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論壇17日召開,來自相關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大咖等齊聚武漢,探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的新模式、新路徑。
2021年武漢舉辦了第一屆生態保護與利用論壇,成立武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眾多跨行業力量“聚指成拳”,為共同建設生態武漢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新技術。兩年來,武漢市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我對武漢東湖綠道的建設印象尤為深刻。”聯合國人居署中國項目主任張振山表示,東湖綠道的建設不僅將城市最大濱水公共空間留給市民,其在改善水環境和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的諸多理念和措施,具有示范推廣意義。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鈕新強認為,近年來,武漢在防洪排澇、水環境改善、水生態修復、水文化塑造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成效顯著。當前,武漢應立足優質自然生態本底,統籌做好保安全、優生態、促發展,推進水系統治理和空間格局優化,共同打造人水和諧共處的世界級濱水生態名城。
中國工程院院士、哈爾濱工業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任南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等分別從城市水系統高質量發展、水循環與流域生態修復等角度進行主題演講,為武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建言支招。
論壇現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環境學院等5家單位簽約入駐武漢生態保護修復與利用規劃設計產業聯盟。武漢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負責人表示,將汲取聯盟各領域單位和專家的方法與經驗,繼續發揮規劃的綜合優勢,利用平臺互學互鑒,攜手推進武漢生態事業發展。(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