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發展改革報社 記者荊文娜報道
近日,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在武漢光谷舉行,共有150余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參展,帶來精準醫療、高端醫療裝備、生物制藥等多個領域的最新技術及研究成果。
【資料圖】
202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其中,生物醫藥成為我國生物經濟優先發展的四大重點領域之一。《規劃》提出,順應“以治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的新趨勢,發展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生物醫藥。要重點圍繞藥品、疫苗、先進診療技術和裝備、精準醫療、檢驗檢測等方向,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加強藥品監管科學研究,增強生物醫藥高端產品及設備供應鏈保障水平。
《規劃》發布一年來,各地精準施策,醫藥健康產業顯現出以長三角地區領跑的集聚發展態勢,市場潛力不斷擴大。在“雙碳”背景下,綠色發展的理念已逐漸融入企業發展的基因。
長三角領跑生物醫藥研發
長三角地區是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的排頭兵,上海市是該地區的核心城市之一。在上海市新一輪高質量發展格局中,奉賢區位優勢明顯,東連自貿區新片區,西接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北臨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南倚國家海洋戰略,享有新片區、新城市疊加政策,發展活力充沛。據了解,奉賢區全力打響“東方美谷”品牌,大力發展美麗健康、生物醫藥產業,已經集聚了200余家生物醫藥企業,引進了一批國家級功能平臺,努力成為上海打造世界級生物醫藥產業集群的重要承載地。
這只是長三角地區發展醫藥健康產業的一個縮影。隨著《規劃》的出爐,長三角各地在研發、成果轉化、審評審批、人才引育、保障服務等方面精準施策,紛紛推出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相關政策,提升生物產業集群競爭力。
技術研發是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核心。為了鼓勵企業加強自主研發,上海市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戰略科技力量作用,瞄準合成生物學、基因編輯、干細胞與再生醫學、細胞治療與基因治療、人工智能輔助藥物設計等重點領域,布局若干市級科技重大專項和戰略性新興產業重大項目,強化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
針對生物醫藥早期科研成果在驗證、轉化、孵化等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在研發成果交易和轉化落地方面的痛點堵點,蘇州圍繞促進創新要素交易,支持生物醫藥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保險業務,對符合條件的給予獎勵;推廣運用生物醫藥產業知識產權發行債券。
審評審批是推動創新醫療器械注冊上市的重要環節。南京市明確,鼓勵支持有條件的醫療衛生機構建設“產醫研用”一體化的研究型醫院或示范性研究型病房。
人才是推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關鍵。為吸引國內外領軍科創團隊入駐創新創業,上海市明確提出,對于符合條件的海內外引進人才,給予申辦永久居留證、出入境便利等相關政策支持。杭州市則探索具有“杭州特色”的生物醫藥人才評價標準,在高層次人才分類評價中予以支持。
此外,長三角多地還細化支持企業發展的相關金融服務。上海市批準設立了生物醫藥基金、生物醫藥創新轉化基金,鼓勵重點高校與國內外知名投資基金合作設立針對早期成果孵化的專門種子基金。蘇州市則從基金、債券、信貸、融資、貼息等多個方面入手,在國內城市中首次出臺了生物醫藥產業專項金融政策。
在政策的精準發力下,目前,長三角地區生物醫藥產業貢獻了全國30%的產值、30%的藥品銷售額、70%的國產一類新藥。隨著《規劃》推出實施,2022年以來,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合肥等長三角頭部城市推出的促進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效應正在持續擴大。
醫藥創新顯現集聚態勢
在近日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生物產業大會上,生物醫藥創新碩果累累。
江蘇恒瑞醫藥自主研發的阿得貝利單抗注射液,是人源化抗PD-L1單克隆抗體,于2023年3月獲批上市,是我國首個獲批小細胞肺癌適應癥的自主研發PD-L1抑制劑,可以通過特異性結合PD-L1分子從而阻斷導致腫瘤免疫耐受的PD-1/PD-L1通路,重新激活免疫系統的抗腫瘤活性,從而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近年來,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按下“快進鍵”,在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不斷突破創新、強鏈補鏈方面取得長足進步。據了解,在此次生物產業大會上,67個生物醫藥和大健康領域投資合作重點項目集中簽約,總金額達397億元,項目涵蓋生物創新藥、特色原料藥、高端醫療器械、生物服務、大健康產品等領域。其中,聯影智融、華大集團、遠大醫藥等近20家國內前沿科研機構、企業與武漢光谷生物城現場簽約。
目前,光谷生物城已成長為我國中部地區影響力最大、創新能力最強、產業體系門類最齊全、人才集聚效應最顯著的生命健康產業聚集區,輻射帶動湖北省生物產業協同發展。這里集聚3000余家生物企業,400多個一類新藥管線在研、50多個進入臨床。近5年每年新增1家上市公司。2022年,光谷生物城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48%。
2022年1月,工信部等九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醫藥工業發展規劃》,明確了要優化醫藥產業鏈區域布局,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促進醫藥產業在全國范圍內合理布局和有序轉移。隨后,同年5月發布的《規劃》也提出,優化生物經濟創新發展的區域布局,建設生物經濟創新發展高地,服務國家重大區域戰略,引導創新資源向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集聚發展,圍繞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等領域培育一批世界級龍頭企業,促進城市間產業分工協作和要素有序流動,加快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
醫藥是技術密集度最高的細分行業之一,我國醫藥企業科技創新能力近年來不斷增強。不久前由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商智慧芽創新研究中心發布的《2023年度中國醫藥企業科創力坐標報告》顯示,50家中國醫藥行業科技領袖企業全面引領中國藥物研發,從區域分布來看,共有39家來自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三大城市群。其中,來自長三角地區的企業共有22家,來自京津冀的共10家,粵港澳則有7家。
由此可見,我國醫藥產業創新資源已顯現出集聚發展的態勢。以京津冀為例,隨著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京津冀地區已成為我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重要集聚地之一,逐步形成以北京為核心、天津和河北互補協作的產業協同發展格局,涌現出科興生物、石藥集團、同仁堂、以嶺藥業、凱萊英、華潤雙鶴等地方龍頭企業。
萬億市場堅定綠色發展理念
生物醫藥在生物經濟中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動力。據有關機構測算,從現有規模來看,生物醫藥占生物經濟的比重約在60%~70%。國家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此前介紹,“十三五”期間,我國規模以上醫藥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長約8%,生物醫藥技術和生物醫藥市場發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形成了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等產業集聚中心。生物醫藥企業也備受資本青睞,科創板上市企業中生物企業占比達1/3。另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生物醫藥行業市場規模突破4萬億元。
《2023-2028年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前景及投資風險預測分析報告》顯示,生物醫藥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醫藥產業正迎來黃金發展階段。國家啟動的“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取得良好效果,掀起了全國新藥研發的高潮,加速了醫藥產業“由仿制轉向創制”的根本性轉變,絕大多數醫藥企業開始由“重銷售”轉向“重創新”。報告預計到2030年,我國健康產業規模將達20萬億元,其中生物醫藥產業潛力有望達到8萬億元,成為我國最活躍、最具潛力的產業之一。
在看到市場“藍海”的同時也要注意,生物制藥工廠存在高耗能、高污染的特點。隨著“雙碳”政策的推進,綠色生產成為廣大制藥企業管理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問題,制藥企業堅定不移地走上綠色發展之路。
上海醫藥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通過優化能源結構、改進生產工藝技術等多項舉措,提升用能效率,助力節能減排,為建設資源節約型企業的目標不斷努力,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據了解,該公司每年制定年度能源工作計劃,確定下屬用能企業年度綠色工作任務清單、年度企業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指標目標。通過節能評估、節能對標、節能技改、淘汰落后設備、能源中心建設、合同能源管理、清潔生產、綠色制造、光伏項目等措施全面開展節能降耗,年底開展用能企業節能目標和綠色工作考核。2022年,下屬企業共完成75個節能技改項目,合計投資636萬元,節電452萬度,節約蒸汽2709噸,節約天然氣43萬立方米,節水10萬噸,節約1580噸標煤,減少4108噸二氧化碳排放,節約資金748萬元。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