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北京時間6月14日深夜,學術期刊《自然》在線發表了華中農業大學李國田教授團隊的科研論文《基因編輯磷脂合成酶賦予水稻廣譜抗病性》。研究人員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創制了一個新型水稻廣譜抗病基因RBL12。試驗證明,該基因能顯著增強對稻瘟病、白葉枯病和稻曲病的抗病性,在田間稻瘟病害發生情況下可挽回約39%的產量損失。
稻瘟病被稱為“水稻癌癥”,是一種毀滅性的真菌病害,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產量損失達數千萬噸。目前,我國幾個主要稻作區主栽的水稻品種抗病性有限。快速克隆抗病基因,培育廣譜抗病水稻品種,是實現作物病害綠色防控,既保護環境又保障糧食安全最有效的措施。
李國田教授介紹,團隊曾在水稻全基因組測序群體中篩選到抗病基因RBL1,雖說其具有廣譜抗病的特性,但是產量常受嚴重影響。隨后歷經十余年,研究團隊通過對RBL1進行基因編輯,創制了優異新等位基因RBL12。
在湖北、江西和海南等地的田間試驗結果表明,該基因田間抗瘟表現優異,同時不會造成產量損失。經初步測試,該基因在小麥抗銹病和紋枯病上也有顯著效果。
《自然》雜志審稿人認為,這項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儲備資源利用策略,用扎實的田間數據證明了利用基因編輯快速產生兼具廣譜抗性與產量的優異等位基因是可行的,研究團隊從一個新基因的克隆到細胞生物學特征分析再將其應用到實踐生產中,是一項有實踐意義的重大發現,擁有巨大的應用潛力。
(央視新聞客戶端 總臺記者 鄢艷 高重)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