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福州6月13日電 題:臺灣檔案專家:從家庭檔案合作開始 促兩岸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
作者 葉秋云
(資料圖)
“這次探親發現薛氏宗祠的門柱上刻有我的名字,應該是家父還健在的時候刻下的。”13日,祖籍為福建福清的臺灣政治大學圖書資訊與檔案學研究所名譽教授薛理桂談及時隔8年再次踏上尋根之旅時,如是表示。
6月9日正值福建省檔案館開放日,福建省檔案館邀請兩岸檔案專家學者及高校學生參加活動,薛理桂是受邀的臺灣檔案專家。活動前夕,他決定回福清看看。據他透露,這是繼2015年后第二次返鄉探親。
薛理桂表示,家鄉的變化,族譜里的記錄,他看在眼里、記在心里,也更堅定了去推動兩岸檔案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福建省檔案館開放日當天,“共同家園 共同記憶”檔案文獻展開展。薛理桂在參觀時,被兩岸家書所吸引。
“高興收到你的來信,忍不住眼淚流出來。分別這四十幾年來,以為不能再有你的消息,沒想到能在這晚景之年,收到你的來信,真的是非常高興”“人生最快樂的是天倫,能夠通音訊,我真是高興呀”“如果有機會的話,我們是否能再重逢,希望老天能夠成全我們的愿望”……一封封來自臺灣新竹的回信令人動容,字字句句飽含深情。
“家書是非常重要的載體,串起在海外的游子跟大陸親屬之間的聯系。”薛理桂感慨道。
6月9日,臺灣檔案專家(左一)在福州參觀“共同家園 共同記憶”檔案文獻展。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據薛理桂介紹,他的父母自1948年從福清到臺灣,他的二哥薛理坤因為種種原因留在了福清。兩岸還未恢復民間往來時,他們與薛理坤的聯系都是透過書信往來。
一封家書連兩岸,鴻雁寄情“抵萬金”。家庭成員身體情況、家中修建房屋……薛理坤信中提及的種種,薛理桂至今記得。
他認為,家庭檔案和兩岸民眾有著密切的關系,兩岸檔案文獻的挖掘和開發合作可以從家庭檔案合作開始。
6月9日,臺灣檔案專家薛理桂在福州作“家庭檔案開發”專題講座。 中新社記者 呂明 攝
“臺灣方面,族譜大部分分散保存在各圖書館。兩岸可以先成立共建窗口,比如建置云平臺,分由兩岸負責單位去查檢兩岸典藏的族譜。”薛理桂說,建立共建共享機制,可促進兩岸檔案資源開發與利用,推動兩岸檔案業界進一步交流與合作。(完)
來源:中國新聞網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