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合肥6月9日電 題:“80后”動物醫學博士:在江淮大地追夢鄉村振興
中新網記者 張強
(資料圖片)
短發、眼鏡、白大褂,干練、飽學……這是“80后”安徽農業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動物醫學系副主任王勇給記者的初印象。
自小喜歡動物的王勇,大學本科選擇了獸醫專業,后又繼續在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深造,獲得碩士、博士學位。2013年畢業后,王勇回到母校安徽農業大學從事教學科研工作,2017年底晉升為副教授。
用心傳道授業潛心科學研究
肥西縣銘傳鄉明航養殖基地一隅。 肥宣 攝教書育人、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是高校老師三個基本職責。在教書育人方面,王勇不僅為數以千計的本科學生講過課,還培養、指導了31名碩士研究生畢業,為畜牧獸醫行業不斷輸送人才。
2022年,王勇指導本科生參加中國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獲得東部區域賽二等獎,他個人獲得了安徽省大學生服務外包創新創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的稱號。目前,王勇正帶著他的本科生參加安徽農業大學第九屆“互聯網+”創新創業大賽校園選拔賽,從1000多支參賽團隊中脫穎而出,獲得參加省賽的機會。
王勇說,動物醫學如今是個熱門專業,學生需要進取精神,多參加實踐和實驗室工作。因為要和動物“打交道”,還要能吃苦、不怕臟。
“今年我申報的兩個省級質量工程都獲批了,就是想在教學改革方面能有些突破。”王勇介紹,他還與學院相關負責人一起,謀劃國家一流虛擬仿真課程建設,希望能填補安徽目前還沒有高校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課程的空白。
在科學研究方面,王勇主持或參與過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面上項目,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安徽省科技重大專項,安徽農業大學引進和穩定高層次人才項目等多個科研項目,取得了一定的科研成績。他還獲得2016年至2018年度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三等獎。
同時,近五年來,王勇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發表科研論文40多篇,其中SCI收錄20余篇,以第一發明人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1項;參編教材多部。
盡心服務社會致力鄉村振興
王勇在肥西縣銘傳鄉明航養殖基地指導。 肥宣 攝世界家禽學會會員、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動物解剖及組織胚胎學分會理事、安徽省家禽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安徽省畜牧獸醫學會理事、安徽省動物疫病凈化專家組成員……近年來,王勇在學校的鼓勵和支持下,投身鄉村一線,足跡遍布安徽多地。其中,安徽省肥西縣是他最常到訪的地方。
近日,冒著炎熱天氣,王勇駕車帶著兩名安徽知名農業專家,到肥西縣銘傳鄉明航養殖基地,一起指導、幫助企業開展巢湖麻鴨省級保種場申報工作。
其實,2020年伊始,王勇作為合肥市農業行業肉鴨養殖首席專家,就與明航養殖基地負責人陸全堂相識,他們一起致力推動巢湖麻鴨種業發展和商品鴨市場推廣,助力合肥種業之都建設。
王勇說,巢湖麻鴨是安徽省著名肉鴨品種,入選了安徽省遺傳資源保護名錄。巢湖麻鴨純正種源正在退化和丟失,加強保護迫在眉睫。
隨著社會服務的深入,王勇的社會職務越來越多,責任也越來越大。
王勇在肥西縣銘傳鄉明航養殖基地查看麻鴨生長情況。 肥宣 攝——2021年,王勇從他的老師李福寶教授手上接過傳承棒,擔任金寨縣安徽農業大學大別山綜合試驗站生態養殖產業聯盟首席專家,為紅色革命老區的畜禽生態養殖開展服務;帶領本科生暑期前往金寨縣進行“三下鄉”活動。
——2022年,王勇又擔任了合肥市鄉村振興科技幫扶專家團隊首席專家、肥西縣畜禽產業科技特派團團長。對此,他時常邀請不同機構的相關專家一同,給予肥西農企技術指導和政策宣講。
——2022年,王勇成功申報并獲批了安徽農業大學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培育“頭雁”項目孵化型培育指導團隊,再次擔任起團長的角色,為蕪湖地區不同產業的28位學員開展鄉村產業振興服務。在他的努力和協調下,有的學員已和高校專家合作,聯合申報農旅項目和省級地方標準等,有的學員和高校老師達成合作申報建立教學實踐基地的意向。
——2022年8月,長豐縣莊墓鎮鄉村振興研究院聘請王勇擔任首任院長。“研究院是一個平臺和智庫,我們就是想在莊墓鎮嘗試創新和探索,努力打造鄉村全面振興的模板,形成‘莊墓經驗’。”
王勇在肥西縣銘傳鄉明航養殖基地檢查用于孵化的鴨蛋。 肥宣 攝王勇說:“很自豪能成為鄉村振興發展中的一份子。既然決定投身‘三農’,就要把事做好,利用我的所學和人脈資源,盡可能多地幫助農戶和農企。對于養殖企業的需求,做到有求必應。”
王勇認為,開展社會服務首先要有熱情,其次離不開家庭的支持。“有了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我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教學和社會服務中。助力鄉村振興不僅能發揮我的專業特長,實現人生價值,同時也豐富了我的人生經歷,反向促進我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現如今,在各級政府和高校的鼓勵和支持下,越來越多像王勇這樣的高校教師和教授,從學校走到農村,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助力鄉村振興的道路越走越寬。(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