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太原市圖書館古籍展吸引讀者參觀。 李新鎖 攝中新網太原6月9日電 (記者 李新鎖)8日,一眾年輕人參觀山西省太原市圖書館《中華再造善本》展廳。“Z世代”張敏恒表示,在“二次元”“動漫風”之外,“古籍善本承載的歷史讓我們有機會親近傳統”。
暑期臨近,太原市圖書館利用館藏珍貴資源《中華再造善本》,以圖文、實物結合方式,面向讀者展現古籍文獻之美。
“除了線上、線下展示,我們還將邀請青年讀者線下體驗雕版印刷、手抄經典。”太原市圖書館古籍部負責人許建華表示,館方希望借此吸引包括“Z世代”在內的年輕人群走近典籍。
近年來,有關明代的影視劇走紅。在山西,包括關公故里文化旅游景區、忻州古城、太原古縣城等知名景區均有明代古風巡游、演藝等,且受到“Z世代”追捧。
在前述展廳,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徽藩刻本《詞林摘艷》,明景泰四年(1453年)內府刻本《歷代君鑒》,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張習刻本《雁門集》,明崇禎十年(1637年)自刻本《天工開物》等品類繁多的古籍從多個側面展現明代“雕印之美”。
“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在明代達到一個高峰,農學、醫藥學、金屬冶煉等均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太原市圖書館古籍部專家江濤說,明末西方傳教士通過譯介將大量自然科學著作傳入中國,中華文明由此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據江濤介紹,明代內府刻書是明代初期官方刻書的主體。在皇家強大的人力、物力支持下,明代內府刻書數量遠超前代。由于明初取消了書籍稅,建陽、南京、蘇州等地很多老字號書坊發展壯大,為世俗文化的傳播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在展覽現場,各種明代版本的《列女傳》《雁門集》《遺山先生文集》等通俗文學讀物顯示出這一時期的出版繁榮景象。
江濤說,在技術創新的推動下,套色印刷在明代后期取得巨大發展。這一時期的雕版書籍通過多色套印展示原文、批注等不同內容,“閱讀理解直觀便捷,體驗感很好”。
雕版印刷、豎版紙質、繁體漢字,站在這些看似久遠的圖書面前,江濤表示,暑假期間,官方將借助展覽、雕版印刷、拓片等多種形式和“Z世代”群體交流互動,“讓年輕人在時尚之外還能回望傳統”。(完)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