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讓兩岸博物館走進千家萬戶

2022-06-09 07:25:11 來源:華夏經緯網

游客在觀看“源古流新——2023兩岸博物館文創品特展”。

渾天儀是什么樣,想不想自己動手組裝一個?在雨天里,撐著一把拓印著宋朝建盞圖案的雨傘,有沒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一套積木、一個書簽、一張明信片,就能把臺灣的景點“帶回家”,是不是很酷?

近日,為期3個月的“源古流新——2023兩岸博物館文創品特展”在福州市三坊七巷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舉行,市民和游客可以看到來自海峽兩岸14家博物館的上百件館藏文物,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各種文創產品。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其間,兩岸專家學者圍繞“兩岸博物館的現狀”“文創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博物館如何永續發展”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期待通過兩岸業界的共同努力,吸引更多民眾走進博物館,感受中華文明的魅力。

文化同源 讓文物“說話”

臺灣有許多博物館。1971年開館的臺灣“中國文化大學”華岡博物館是島內第一家大學博物館,現有藏品總數超過1萬件,最具代表性的收藏是吳昌碩、張大千等近現代畫家的書畫作品。走進這里,濃厚的中華傳統文化氛圍撲面而來,也吸引了許多大陸博物館業內人士前往交流。

“近年來,華岡博物館與大陸博物館交流密切,相繼舉辦過敦煌文化藝術展、唐代壁畫文化特展等大陸文物展覽,吸引了許多島內民眾前來觀展。”臺灣博物館學會副理事長陳國寧曾在華岡博物館工作了30多年,親歷和見證了兩岸博物館的交流歷程。

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達成“九二共識”。同年,大陸兵馬俑、金縷玉衣等國寶級文物成功赴臺展出,讓臺灣同胞領略了祖先留下的文化瑰寶。從那時起,陳國寧便時常往返兩岸,參與兩岸博物館的交流活動。

“博物館是保存人類歷史記憶的寶庫,每次大陸博物館赴臺展出都備受關注,可見共同的歷史淵源在臺灣民眾心中有著強烈的共鳴和共情。”在陳國寧看來,臺灣博物館珍藏的古文物基本都來自大陸,以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例,其館藏文物共計69萬件,其中,90%來自北京紫禁城舊藏和遺存。這再次證明了大陸與臺灣同根同源、一脈相承。

陳國寧認為,大陸博物館館藏豐富、文物眾多,而臺灣博物館擅長策展布展,雙方攜手合作,不僅能取長補短,還能增強兩岸同胞對文化同源的認同,拉近彼此的心靈距離。

為此,疫情過后,陳國寧便第一時間聯系上了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一起策劃、組織了這場兩岸博物館文創品特展,并帶領一批臺灣博物館專家專程來榕交流,希望傳達兩岸“文化同源、未來共創”的理念,讓兩岸民眾特別是廣大青少年近距離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文創生輝 探索經營之道

民俗博物館、軟木畫館、金魚博物館……漫步三坊七巷,各式博物館里售賣的紙扇、抱枕、鑰匙扣、雪糕等文創產品引人注目,這讓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館長張善楠不禁感嘆道:“幾年沒來福州,想不到這里不僅涌現出了不同類型的博物館,而且文創產業蓬勃發展。”

承載著人類精神生活需求的博物館,因其非營利的性質,不同程度地面臨著如何永續經營的問題。“隨著時代的發展,兩岸博物館不再依靠門票、辦展維持運營,跨領域的產業合作成為新的發展方向。”張善楠認為,博物館豐富的館藏資源,與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研學教育等產業相結合,可以開發出各種衍生產品。其中,兩岸博物館文創產品的研發正呈現井噴態勢,大部分博物館都圍繞自己的館藏產品進行IP開發,把靜態的文物潮流化設計,讓文物以新的方式走進千家萬戶,而文創產品的銷售也成為博物館收入的一大來源。

“臺灣博物館的文創起步較早,比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翠玉白菜傘’等文創產品廣為人知。近幾年,大陸博物館的文創熱方興未艾,而且資源豐富、市場廣闊。”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秘書長蔡麗華認為,今后兩岸在文創產品的開發和設計方面可以優勢互補、強強聯合,共同推動兩岸博物館的可持續化發展。

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博物館的文化需求正逐步朝虛擬化、年輕化、時尚化方向發展。近日,閩臺歷史文化研究院數字展館正式對外開放,人們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等方式漫游虛擬展廳,線上觀展。

“數字科技在兩岸博物館的運用已經成為一個趨勢。”張善楠表示,通過數字科技,博物館可以提供更豐富的互動體驗,比如AR體驗、觸摸屏互動、“云端”看展等,讓兩岸民眾特別是年輕人更便捷、更直觀地了解博物館的藏品和展覽主題,更愿意走進博物館,了解文物、了解歷史。

共創未來 擔當時代責任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博物館、可持續性與美好生活”。博物館如何創造美好生活?

“我們要學會說好文物背后的故事。”張善楠認為,一個好的展覽不應該只是文物的陳列,還要尋找文物與觀展者的連結,引發觀展者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推動人與自然、歷史文化的深度融合。

幾年前,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曾舉辦過“背兒帶文化展”,通過展示各地的“背兒帶”,講述不同“背兒帶”背后的家族故事。“我們希望通過一個個鮮活的故事,展現無私的親情、生命的傳承,觸發觀展者對愛與責任的思考,而這也是博物館工作者應當承擔的責任與使命。”張善楠說。

“目前,兩岸博物館的交流合作主要集中在文物展覽、文創設計、學術研討等方面,未來可以從創造兩岸同胞共同福祉的角度去思考如何策展。”陳國寧認為,兩岸博物館可以圍繞傳統工藝傳承、宗教信仰、生態環境保護等內容辦展,傳播有益的知識,開發融合知識性和趣味性的文創產品,引導兩岸民眾共創美好生活。(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