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
軟銀集團近日發布了2022年財年的報表。每次企業決算說明會,不管盈虧,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孫正義必定到場,但今年卻未見蹤影。
2021年財年,軟銀麾下的愿景基金(SVF)投資損益為-34347億日元,相較2022年的-8351億日元,已有不小的“進步”;純利潤,2121年財年為-17080億日元,2022財年縮減為-9701億日元。也就是說,軟銀依舊在虧,但虧空規模在收縮,這當然是幸事。
【資料圖】
仔細閱讀軟銀的報表,得知2022年財年之所以能夠收窄虧損,很大的原因在于賣出了阿里巴巴的股票。光出售阿里巴巴的股票就讓軟銀有了4.6萬億日元的進項,蓋過了去年3.4萬億日元的虧損。但還是那句話,軟銀依舊在虧。
一味靠出售阿里巴巴股票也不是個事。2022年3月,孫正義手頭的阿里巴巴股票占阿里巴巴總股權的24.4%,但到2023年3月占比只剩13.7%了。這意味著孫正義今后能拿出來出售的股票也越來越有限了。
縱觀孫正義的投資,兩大決斷讓其風光無限。
第一是2000年前后對阿里巴巴的投資。此事中國國內有各種版本,比較流行的說法是孫正義對阿里巴巴投了20億日元,隨著阿里巴巴上市,這個投資讓軟銀的市值從數千億日元瞬間躥升到16.7672萬億日元,形成軟銀1995年創建后的第一個高峰。之后20多年時間,軟銀遇到困難時總是通過出售阿里巴巴的股票來渡過難關,今后恐怕還會如此。
孫正義做出的第二個投資決斷是并購英國ARM(芯片設計公司)。這次投資就不再是用區區20億日元了,2016年動用了3.3萬億日元實現對ARM的并購,此后讓軟銀的市值從10萬億提升到了2021年的17.8272萬億日元,達到第二個高峰。這次并購,軟銀市值增長的倍率不如以前,但依然讓公司獲得了顯著的增長,也是個成功案例。
上述例子似乎一再證明,眼光是投資家最大的資本,但也總有人說,其實無非是運氣。世界估值達10億美元的獨角獸企業大致為3000家,孫正義投資了其中的400家,他期待能夠再發掘一個阿里巴巴、ARM那樣的企業,攥在手里。但現在他的運氣好像沒以前那么好了。他每天都會面試一家企業,在短短的30分鐘時間內決定投資數億日元還是數十億日元。但是這樣的項目對軟銀這樣的投資機構來說太小,孫正義在尋找能夠投個數萬億日元的項目,卻一直沒有找到。
另一方面,目前軟銀投的企業基本以虧損為主,所以孫正義手頭需要不斷注入資本,也因此會賣出阿里巴巴的股票。目前軟銀的市值再度回落到了10萬億日元上下,市場環境對他來說相當緊迫。賣出ARM的股票也能讓軟銀賺上一筆,可惜這家企業對全球半導體產業的影響太大,不是孫正義個人想賣就能賣出的。現在他必須拿在手里,雖然對半導體設計不一定有興趣,也不見得肯等企業通過經營賺錢。作為投資人,孫正義或許會覺得ARM與阿里巴巴太不一樣,用起來太不方便。
孫正義已過65歲,這個年紀與92歲的巴菲特比自然年輕,但在VC/PE這個行業也算是比較大的了。尤其是這些年投資的獨角獸企業幾乎沒有讓人眼睛一亮的,這似乎說明純IT技術的投資已經撞上了天花板。但要是投其他產業的話,比如像ARM這樣的半導體設計企業,則不在孫正義的慧眼內,他興味索然。
這陣子ChatGPT風起云涌,有人說新一代技術革新將至,但日本社會的質疑之聲不絕于耳,說明該技術不像以往的IT技術革新那樣能夠受到日本民眾和市場的追捧。孫正義雖然也挺起胸脯說過“老子的時代又來了”,但最終未看到他花巨資扶持相關企業。
總有人說孫正義的時代終結了,筆者倒不太認同這樣的說法。或許軟銀在具體的投資實務或經營上有過失誤,但筆者覺得,著眼于市場、技術等環境方面因素的討論更有意義。軟銀近些年持續虧損,與其說是某個傳奇投資家的個人職業生涯的問題,不如說是因為全球的技術革新遇到了瓶頸,越來越難出現像阿里巴巴那樣飛速增長的企業,也越來越難以找到像中國這么大體量、這么高增速的市場。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投資的傳奇式故事越來越少,也是一種必然。
【作者為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