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近日,一場由國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單位舉行的新聞發布會,讓世界的目光聚集到南海: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調查團隊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初步判斷分別為明代正德和弘治年間遺物,兩處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
(資料圖片)
在剛剛過去的5月,國家文物局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沉船遺址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進行初步搜索調查和影像記錄,正式啟動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工作,開啟了中國深海考古的新篇章。
南海千米深海發現明代沉船
深海考古是世界水下考古研究的前沿領域,也是中國水下考古的重要發展方向。近年來,我國深海考古迅速起步,取得了重大進展。2018年4月、2022年8月,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等單位先后在西沙北礁海域、西沙海槽海域成功實施兩次深海考古調查,發現若干沉船和遺物點。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內部。(圖源:新華網)
兩處古代沉船遺址的“露面”源于去年的考古調查。2022年10月,深海考古調查團隊在我國南海西北陸坡約1500米深度海域,發現兩處古代沉船。其中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有多個疑似被船艙分隔開的成堆文物,最大高度達3米多,文物以瓷器為主,散落范圍達上萬平方米,推測數量超過十萬件,根據出水文物初步判斷為明代正德年間(1506—1521)。
根據前期考古勘探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物主要有青花、青釉、綠釉、白釉、琺華彩等陶瓷器。器形為碗、盤、罐、瓶、杯等,屬于景德鎮窯、龍泉窯等窯口器物。
另一處定名為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發現大量原木,尺寸相近、碼放整齊,大多經過初步加工。通過對提取的一件原木木材進行鑒定,鑒定結果為柿樹科柿樹屬。初步研判是從海外裝載貨物駛往中國的古代沉船,初步判斷為明代弘治年間(1488—1505)。
根據我國古代相關文獻記載,木料、香料、沉香等均在進口的物品名錄中,結合造船及航海技術研究,我國古代造船的主料,如龍骨等關鍵部位用料多為外國進口,綜合研判二號沉船發現的大量原木可能是我國海外貿易往來中進口的重要物品。
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上發現的原木。(圖源:新華網)
此次深海考古發現的兩艘沉船,一處船貨以外銷的瓷器為主,一處船貨以從海外輸入的木材為主。兩處沉船年代相近,相距僅十多海里。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說,這是我國首次在同一海域發現出航和回航的古代船只,充分證明了這一航線的重要性和當時繁盛的程度,有助于深入研究海上絲綢之路的雙向流動。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保存相對完好,文物數量巨大,時代比較明確,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不僅是我國深海考古的重大發現,也是世界級重大考古發現。”國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長閆亞林作出如此評價,這一重大發現證實了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對中國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貿易史、海上絲綢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貢獻。
首次對深海水下文物開展考古工作
5月21日,完成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第一次考古調查的“探索一號”科考船攜“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抵達三亞。(圖源:新華網)
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這一發現,迅速組織專業力量制定水下考古調查方案,開展已提取文物的保護修復。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將用1年左右時間,分3個階段實施一號、二號沉船遺址考古調查工作;在考古調查成果的基礎上,科學評估沉船保存狀況和技術條件,研究提出下一步的考古和遺址保護方案。
其中第一階段將從5月20日持續至6月上旬,使用載人潛水器搜索摸清沉船分布范圍,對沉船遺址進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資料采集和考古記錄工作,適量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標本,以及海底底質等科學檢測樣本;第二階段、第三階段計劃于2023年8月至9月、2024年3月至4月實施。
5月20日,國家文物局組織開展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調查,由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中國(海南)南海博物館三家單位聯合組成的深海考古隊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一號沉船核心堆積區西南角,布放了沉船水下永久測繪基點。由鈦合金打造的測繪基點,四面分別刻印著中國文化遺產標志及上述三家單位的標志,是中國第一個深海沉船考古測繪基點。
在沉船遺址布放的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圖源:新華網)
此次布放的水下永久測繪基點由深潛器搭載布放于海床表面。布放完成后,研究人員能夠借助長基線定位系統對永久基點進行位置標定,為對古代沉船開展精準考古調查工作奠定堅實基礎,彰顯了我國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跨界融合、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廣闊前景,標志著我國深海考古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
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指出,此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考古調查工作,對于我國深海考古的發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這是中國水下考古工作者首次運用考古學的理論、技術與方法,嚴格按照水下考古工作規程要求,借助深潛技術與裝備,對位于水下千米級深度的古代沉船遺址開展系統、科學的考古調查、記錄與研究工作。
據介紹,我國以往的水下考古工作,主要在沿海和島礁周邊開展。這次調查是首次對深海水下文物開展考古工作,考古發現對于研究晚唐五代以來南海海上航線變遷具有重要意義,填補了我國古代南海離岸航行路線的缺環,完善了海上絲綢之路南海段航線的歷史鏈條。
科技助力深海考古取得重大發現
深海考古不同于陸地考古,具有更大的艱巨性和挑戰性。受深潛技術限制,過往我國水下考古多集中在水深50米以內的水域,作業方式主要以水肺潛水為主。但當水深突破50米乃至百米時,水肺潛水的作業難度便大大增加,工作效率驟減。要向深海挺進,必須借助深海科技的力量。
從2009年至2012年,我國自主設計的首臺載人深潛器“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隨后,國產化率達95%的“深海勇士”號將我國深海裝備建設推向功能化、譜系化,大大降低了深潛成本。“奮斗者”號在2020年成功坐底萬米深度的馬里亞納海溝,不僅刷新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也標志著我國形成了從1000米、4500米、7000米到萬米級的全海深深潛能力。
使用“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進行深海考古作業。(圖源:國家文物局)
此次發現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的過程,是深海科技與水下考古的一次完美融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科學部副主任陳傳緒介紹,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分別是“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在去年12月的第499和500潛次發現的,下潛位置的選擇是基于前期無人潛水器聲學探測發現的海底異常點。采用無人潛水器大范圍掃測和載人潛水器水下查證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提高了水下探測的效率和發現的概率,除了這次發現的兩處重要沉船,近兩年也陸續在中國南海發現了多處文物聚集點和近現代沉船等。
科技部社會發展科技司司長祝學華介紹,經過多年的研發積累,我國已經初步具備了水下考古所需的技術裝備和人才隊伍。在平臺裝備方面,我國已具備譜系化、多功能的裝備集群,如“蛟龍”號和“奮斗者”號載人潛水器均具有較強的深海作業能力,實現了低成本高頻次常態化和業務化運維。在高精度的潛載探測設備方面,國產聲學載荷如測深側掃、成像聲吶等已具備實際應用能力,光學、磁學探測技術也在不斷發展,這些技術的突破為我國開展深海考古提供了關鍵技術裝備支撐。
“本次考古首次采用了一系列新技術、新裝備,在探索水下考古發掘技術與裝備研發等方面邁出了重要一步。”國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主任唐煒舉例說,在深海沉船設置水下永久測繪基點,并使用長基線定位技術進行位置標定,大大提高了水下考古工作和資料記錄的精度與準確性。此外,新型柔性機械手、潛載吹沙裝置等多項專用技術裝備的使用,將對水下考古技術的提升起到重要作用。
“接下來針對兩處沉船的深海考古,我們將利用‘探索一號’和‘探索二號’科考船,搭載‘深海勇士’號4500米級和‘奮斗者’號萬米載人潛水器,以及‘獅子魚一號’ROV(水下機器人)等載人無人平臺裝備,在沉船區開展多種探測、取樣和文物提取工作。”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科學部副主任陳傳緒說。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也是海陸兼備的大國,海域內保存著大量珍貴的水下文物。相信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古代沉船遺址的考古調查只是一個開始,隨著中國深海考古的常態化進行,中國將對世界宣布更多更重要的發現。
(資料來源:新華網、中新網、人民日報、科技日報、國家文物局)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