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國發展網訊 記者施文郁報道
“今年前四個月,大連市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4.5%,分別高于全國和全省10.9個和7.7個百分點,增加值增速在5個計劃單列市排名第一;全市完成工業投資同比增長23.6%,向上拉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6個百分點,對固定資產增長貢獻率達80.5%。”大連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陳延明就實現高質量發展新突破向記者介紹。
花開須得春風勁。今年以來,大連市工信系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遼寧全面振興新突破三年行動重大部署,錨定全面振興新突破和“三年過萬億”重點目標任務不動搖,堅持“五個聚焦”,著力打造大連新型工業化升級版。
聚焦優化服務,全力穩定工業增長態勢。工業在全市宏觀經濟大盤中發揮著“壓艙石”作用。2022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38.1%,拉動全市GDP增長2.2個百分點。持續完善規上工業企業工作秘書服務機制,確保全市規上工業企業全覆蓋,針對制約企業發展的主要問題,一抓到底,全力解決。持續推進“準規上”企業升規入統。通過優化政策供給,加強惠企政策宣講,不斷壯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隊伍,推動規上工業企業數量、質量和效益同步提升。
聚焦項目為王,不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近年來,大連市不斷深化結構調整“三篇大文章”,堅持清單化管理、項目化推進,取得積極成效。重點推動SK海力士非易失性存儲器、恒力石化年產160萬噸高性能樹脂等在建項目加快建設進度,爭取早日建成投產。發揮重大項目專班協調推進機制,推動大船集團易地建設升級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不斷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大力發展壯大優勢產業集群,加快打造萬億級綠色石化產業集群、2千億級高端裝備產業集群、2千億級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群、1千億級新一代汽車產業集群和1千億級中高端消費品產業集群。
聚焦頂天立地,著力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制造業發展中,重大技術裝備起到“頂天”的引領作用,而產業基礎起到“立地”的支撐作用。一方面,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工程。圍繞產業基礎高級化,建立重點技術改造項目庫,努力發展一批核心基礎零部件、基礎元器件、基礎材料、關鍵基礎軟件和先進基礎工藝。另一方面,推進重大技術裝備攻關。圍繞國家重大戰略產品需求,發揮我市產業優勢,特別是在船舶與海工裝備、工業母機等方面,努力突破一批創新性、標志性的裝備,鼓勵并支持重大技術裝備推廣應用。第三方面,實施好產業鏈提升工程。切實發揮產業鏈專班作用,圍繞“15+N”產業鏈,以產業鏈現代化為方向,實施一批重點延鏈補鏈強鏈項目。此外,強化產業扶持政策供給,加快出臺全市智造強市專項資金管理辦法,以實實在在的政策舉措支持產業發展,培育一批競爭力強的領軍企業。
聚焦創新驅動,不斷加快產業升級步伐。創新是驅動振興發展的第一動力,在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發展中發揮著重9揭榜掛帥”等方式,攻克一批關鍵共性技術,突破一批基礎產品,支撐工業體系不斷創新升級。深入推進產業數字賦能,積極培育一批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推動企業轉型升級,提高產品競爭力。大力發展工業互聯網,重點圍繞石化、船舶、裝備等重點產業鏈,推動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和應用,助力企業數字化轉型,促進兩化深度融合。推動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積極培育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綠色工廠、綠色設計產品、綠色工業園區和綠色供應鏈管理企業,帶動全行業綠色低碳化轉型。
聚焦培大育強,全力打造優質企業梯隊。今年大連市成功召開了全市民營經濟發展大會,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建立民營經濟健康發展服務保障機制的實施意見》,營造出切實為民營企業保駕護航的濃厚氛圍。強化梯度培育,建立并完善以創新型中小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為主體的梯度培育體系。目前,全市已培育國家級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17家,居東三省之首,占全省53%;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3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434家,創新型中小企業640家。支持頭部企業建立“整零共同體”,促進企業與上下游企業聯動發展,實現同步研發、制造、數字化,打造良好產業發展生態。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