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全球動態:青年導演走上調研路,記錄少數民族鄉村振興

2022-05-30 08:24:39 來源:華夏經緯網

婉轉纏綿的瑤家山歌和自由活潑的東鄉花兒,能量充沛的鄂倫春斗熊舞和祈愿豐收的土族《莊稼其》,云上羌人的辛夷花海和霧里傣家的景邁茶山……當這些滿溢力與美的畫面,又與直播、VR、大數據等現代化技術相逢,青山綠水間的民族故事,全新開講。


(相關資料圖)

8集紀錄片《于青山綠水間》于5月30日收官,鋪開了瑤族、東鄉族、納西族、土族、羌族、鄂倫春族、傣族、維吾爾族等8個少數民族的鄉村振興圖景。

紀錄片的兩位導演,孫璐是80后,劉衛琛是90后,他們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調研”成為關鍵詞——這是一部源于調研的紀錄片。兩個年輕人不止一次地強調,必須在拍攝前深入調研、與主人公朝夕相處,才能在拍攝時的第一時刻,敏銳地捕捉到生動的現場、真實的案例、鮮活的人物狀態,大道理要用“小故事”來講,大智慧應由“小人物”來展現。

尋題之旅

為了精準選取鄉村振興領域的少數民族典型人物,這個年輕的團隊踏上了祖國各地的“尋題之旅”。10個調研組陸續出發,從湖南群山之中的古老瑤寨,到興安嶺里的藝術鄉村,從黃河之濱的土族非遺,到天山腳下的團結列車……從出發的第一天,到8集完成拍攝,歷時一年,節目組走過全國11個省(市、區),行程上萬公里,尋訪10余個少數民族,調研300余人,最終呈現了8個民族的鄉村振興故事。

邁出了調研步,調研要怎么做?團隊中常說的一句話是: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我們用‘下沉式’的調研方式捕捉最生動的故事和情感。我們相信這是做好紀錄片最樸素、最直接的方法,沒有捷徑。”孫璐說。

在維吾爾族調研中,導演組親身體驗了跨越南北疆的“和田玉龍號”慢火車上的32小時,與“石榴兄妹”一起住在列車員的休息室,一起巡檢車廂,在狹小的空間里討論拍攝安排……在快捷的高鐵時代,這趟便民慢火車,被沿線老百姓稱作“致富車”。由于車廂內經常售賣特產,旅客們稱之為流動的集市,維吾爾語就是“流動巴扎”。

“和田玉龍號”列車長坡拉提汗與乘務員瑪依然·賽買提,經常為沿線少數民族老鄉售賣特產,被大家親切地稱為“石榴兄妹”。1960公里的路程,途經21個車站、88個停車站點,許多停靠站的時間是凌晨三四點。導演組看到,“石榴兄妹”幾乎徹夜不眠,小朋友發高燒、旅客遺失物品……他們隨時應對處理各種突發狀況;而看到沿線村民帶著特產登上“流動巴扎”,他們的嘴角也會不自覺地上揚。

這樣的調研成為《于青山綠水間》的創作基礎。孫璐回憶,為了拍攝土族藏羚羊奶爸數年如一日的守護之路,導演組在可可西里高寒缺氧的雪原上“抱團取暖”,等待藏羚羊的出現;為了記錄羌族傳統音樂,他們又翻越川西深山,尋訪多位非遺傳承人;為了呈現東西合作共發展的民族團結情誼,導演組從浙江到廣西,橫跨東西幾千公里去采訪去記錄……

有時候,拍攝不僅辛苦,還挑戰身心極限。

孫璐記得,在納西族的圣山——云南哈巴雪山,為了拍攝雪山救援隊登山,攝制組需要在三天兩夜的徒步登山過程中完成拍攝。“幸好雪山救援隊總能在第一時間、以最專業的技能幫助我們化險為夷。”孫璐說。

鄉村振興是一件“潮”事

不過年輕人善于“苦中作樂”。

劉衛琛回憶,在瑤山深處拍攝時,氣候濕寒、陰雨連綿,大家就用草藥祛風除濕,用裁剪好的塑料膜包裹設備,把繩子系在腰間在深山里攀爬拍攝,但大家的口頭禪是“放心,沒事”;在西藏調研時,蚊蟲在每人的臉上、身上留下無數個包,數月都沒法祛除,于是大家 “評選”起了誰最受蚊蟲歡迎;在塔克拉瑪干沙漠拍攝“沙漠第一村”時,無論什么樣的防護裝備都擋不住細小的沙粒,攝制組索性與黃沙“和平共處”,沙子就馕成為特色“美食”……

說起少數民族、說起鄉村振興,總會有一些刻板印象,但兩位青年導演發現,鄉村振興可以是一件很“潮”的事。

在海拔4000米的云南麗江玉湖村,他們遇見一群向往足球的孩子。高原的陽光與風,在孩子們的臉上刻下黝黑的印記,卻蓋不住他們眼中的光。“我叫何永美,今年五年級,我將來想做女教練”“我叫楊康,出生于2011年,我長大了想做一名足球運動員”“穆貴柔,11歲了,想成為C羅那種最優秀的運動員”……在采訪中,孩子們脫口而出的愿望,讓孫璐和劉衛琛看見了一個古老民族與一項年輕運動的山水相逢、不負青春。

劉衛琛介紹,每逢火把節,當地村民就會自發組織“火把杯”足球聯賽,如今已辦到第32屆。村民們說,“從小能站起來就會玩球”。作為聯賽的“元老級人物”,納西族80后小伙呂根華連續參加了29屆“火把杯”,如今已是教練,他60多歲的父親也是從十幾歲就開始踢足球。如今在他家院子里,爺爺、兒子、孫子一起踢球的場面,幾乎天天上演。

近年來,云南麗江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向省級運動隊及全國各足球俱樂部輸送了11名運動員。越來越多的納西族孩子走上了專業化道路,足球成為一種全新的民族文化。2018年,當地開設了28個專業訓練網點和4個足球分校,讓每一個熱愛足球的孩子,都能擁有一片自己的天地。

孫璐說:“口傳心授,是民族文化傳承最古老的方式,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各民族成為一個共同體,充滿智慧、眼界開闊的各族兒女,借助著新的理念和科技,創新傳承方式,民族文化煥發了新的生機。”

湖南的瑤族創業小伙趙孔進和瑤繡專家李素芳合作,開發出瑤繡智能紐扣,讓穿越千年的美在大數據中重獲新生、走向國際舞臺;甘肅的東鄉族繡娘們在馬簫簫的帶領下組成了模特隊,帶著東鄉刺繡從婁子村的田埂出發,一路走到北京和上海的國際時裝周;青海土族姑娘祁雪晶利用VR技術,讓更多到不了現場的人體驗國家級非遺納頓節的熱情狂歡……

幸福寫在臉上

拍攝《于青山綠水間》,兩位青年導演與他們的小伙伴,真正走進了青山綠水間,更走進了人與人之間。讓孫璐永遠忘不掉的是那些笑容:“我們走進一個個少數民族村落,迎面而來的各族同胞,總會對你笑著問好,向你發出去做客邀請。那種幸福,寫在臉上,藏都藏不住。”

在拍攝傣族期間,剛好是景邁山茶農采摘春茶的季節,人們白天出門采茶,晚上回家炒茶,村子的空氣中都飄著茶香味。攝制組的日程一直很趕,趕著天光,追著時間,拍完一天,他們拖著疲憊的身子回村,總能在村口轉角處遇到和藹的傣家阿奶,笑著說:“坐下歇歇,喝口茶再走吧。”

“傣家阿奶身上那種悠然自得與愜意,是生活富足后的踏實,是被溫柔以待之后的正向回饋,如今她又將這份快樂與溫情傳遞給我們。”孫璐說。至于茶是否有解乏奇效,不妨看完紀錄片后去景邁山親身體驗一下。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蔣肖斌 來源:中國青年報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