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防風栽植現場。 楊貴強 攝
中新網通遼5月24日電 題:“中國蒙醫藥之都”:小鎮中蒙藥材基地“鏈”出致富“新良方”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連日來,在內蒙古自治區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先鋒村中蒙藥特色專用藥材種植基地,工人們正忙著挖坑、栽苗、培土,一棵棵草烏種苗被整齊地栽在土里。
通遼市地處內蒙古東部、科爾沁草原腹地,是我國蒙醫藥文明的發祥地,也是內蒙古乃至全國集蒙醫藥產、學、研、用于一體,從一產、二產到三產全面整合的地區。
國內最大的蒙藥生產基地、國內最早成立的蒙藥廠、全國最大的蒙藥貼生產基地、最大蒙藥材種植基地都在通遼,全國50%以上的蒙藥成藥產自通遼。2016年12月,通遼正式被命名為“中國蒙醫藥之都”。
圖為寇文輝(右)查看草烏長勢。 吳月麗 攝
興一個產業,富一方百姓。今年以來,通遼市開魯縣小街基鎮因地制宜,鼓勵農民發展中蒙藥材種植,并與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合作,著力打造內蒙古首家中蒙藥特色專用藥材種植基地,健全完善中蒙藥醫藥特色專用藥材產業鏈條,促進中蒙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
基地負責人寇文輝介紹,基地規劃30畝地用于種植稀有中蒙藥材,學校提供種子、種苗以及技術指導、品種選育、種子種苗研發等技術。
“科研團隊分階段駐扎基地,全年監測草烏、木香、多葉棘豆等中蒙藥材的生長情況及產量、藥用價值,為繼續擴大基地種子、種苗培育擴繁奠定基礎。”寇文輝說。
“今年主要進行了草烏、木香等幾個中蒙藥材種子種苗的繁育。我們提供土地,種子、種苗及技術都由王教授提供,我們進行全程田間操作、管理,把種子種苗擴繁好,為明年基地的擴繁做準備。”寇文輝說。
寇文輝口中的“王教授”是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內蒙古自治區中蒙藥材良種育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王俊杰。
王俊杰告訴記者,蒙醫藥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醫藥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的瑰寶。
“草烏是珍貴的中蒙藥材,具有祛風除濕、溫經止痛的功效。人工栽植最大限度保證了種苗的完整性和成活率。”王俊杰說。
圖為農戶栽植草烏。 吳月麗 攝
今年,內蒙古農業大學草原與資源環境學院采用“高校+基地+科研機構+企業”的模式,與開魯縣合作,實施中蒙藥材種子、種苗培育擴繁項目。
“我們按照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當中所要求的‘三無一全’基地標準,來建設內蒙古首家中蒙藥特色專用藥材的種植基地,主要提供草烏、多葉棘豆、藍盆花、金蓮花等中蒙藥的特色專用藥材的種植技術。”王俊杰說。
王俊杰解釋道,國家中藥材標準化與質量評估創新聯盟,是在農業農村部主導成立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框架下的產業聯盟,“三無一全”指達到“無硫加工、無黃曲霉素污染、無公害,全過程可追溯”的標準。
周翠萍是先鋒村村民,從今年3月開始在基地打工,平時負責藥材的種植和田間的日常管理。“忙時照顧家,閑時打工,目前我一天能掙150元的務工費,一年靠家門口打工就能增加3萬元的收入。”
“我相信這個基地的建設,不僅會解決目前內蒙古中蒙醫藥產業鏈缺失問題,同時帶動村民增收致富。”王俊杰信心滿滿地表示,接下來將會與研究機構和加工企業合作,和制藥企業以及蒙醫醫院建立銷售渠道,把蒙醫藥的產業鏈構建起來,保證內蒙古的蒙醫藥實現高質量發展。
這邊人工栽植草烏,那邊機械化作業種植防風。6名工人坐在大型移栽機上,雙手麻利地投苗。
據了解,該基地今年栽植防風510畝,全部機械化栽植、標準化管理,對于探索建立藥材質量、產量、價格可控的現代中蒙藥農業生產體系,推動中蒙醫藥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小街基鎮政府鎮長苑慶飛表示,將依托自然資源稟賦、產業發展基礎和市場發展前景等優勢,全力扶持中蒙藥特色專用藥材種植基地建設,推進中蒙藥生產加工。
“目前,中蒙藥加工廠正在建設中,預計10月末投入使用,下一步,我們將積極推進中蒙醫藥產業健康發展,推動蒙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苑慶飛說。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