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習記者 陳春有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在中國開放創新的大潮里,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國專家發揮著重要作用。他們參與中國的建設,見證著中國的發展變化,同時也在其中成就著個人的理想。
5月22日,2023年外國專家浙江行活動在杭州拉開帷幕。來自12個國家的20余名外國專家參加了此次活動。
外國專家們走訪了余杭未來科技城、臨安青山湖科技城以及西湖大學等地,圍繞杭州的科技創新環境、科技型企業培育、新型科研機構建設等方面,結合自身在華的科研感受,開展了深入交流。
在浙江諾爾康神經電子產業基地,現場工作人員為外國專家介紹了科技在改善聽力障礙患者、帕金森病患者生活方面的應用。來自英國的一位全球衛生領域的專家聽得格外認真。在杭州工作生活的這些年,她見證了5G、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給醫療衛生領域帶來的巨大變革。她正積極推動重病特殊護理領域的中外醫學交流。她表示,中國政府在項目設置、經費支配、資源調動等方面,都給予外籍人才充分支持,讓他們可以高效地開展課題研究。
“中國政府十分重視基礎學科領域,我們團隊力量強大,科技創新干勁足,我可以潛心地在我的崗位上搞研究,感到滿滿的幸福。” 在北京從事物理研究的波蘭籍專家用流利的中文告訴記者。他熱愛自己的研究領域,很享受和學生在學術上自由探索給他帶來的快樂。目前,他積極推進中國在該領域的國際交流與合作,讓學生接觸到更多的科學研究前沿。
同樣在北京工作,從事汽車安全領域的瑞典籍專家2019年來到中國。他認為,中國在汽車技術研究領域正處于飛速發展時期,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在這里他可以延續他的創造性工作。他非常喜歡中國的創新創業氛圍。他所在單位與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高校建立了合作研發機制,充分利用了雙方的創新資源優勢,他希望能產出更多安全性能高的電動汽車產品。
來自新加坡的人工智能專家表示,中國政府在該領域的支持力度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研究人員在該領域的影響力在不斷上升,中國各地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力量不斷增強。他所在的實驗室與數智化康復裝備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建立了合作關系,讓科技成果加快走出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現工作在浙江湖州一家能源領域企業的日本籍專家表示,企業在科技創新中的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他所在的企業設有博士后工作站,他本人就指導兩名博士后研究員。目前,他正積極推動燃料電池的研發。此次調研,讓他萌生了與西湖大學共建研發平臺的想法,共同攻關新能源材料產業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
“我是一名大學教授,現在上海的一家研究所做交流訪問。中國的科研創新環境是開放的,我指導過的畢業生就在西湖大學做助理教授。”一位來自巴基斯坦的骨組織工程領域的專家對記者說。他表示,在醫療領域3D打印技術的研究方面,中國居世界領先地位。目前,他與上海的研究機構正合作申請科研項目,并探索在巴基斯坦共建聯合實驗室。
此次外國專家浙江行活動由科技部科技人才與科學普及司主辦,科技部機關服務中心和浙江省科技廳承辦,為期6天。接下來,外國專家還將走進紹興,對當地的科技產業和外國高端人才創新集聚區進行專題調研。(來源:科技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