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嘉興5月23日電 (胡豐盛 項菁)綠水青山之中,數萬家企業依托“碳效碼”探索綠色轉型;浙滬交界地帶,科創平臺加速聚集,創新要素不斷釋放活力;校地合作新模式驅動,一系列科研成果得以落地轉化……
5月22日至23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主題采訪團走訪浙江湖州、嘉興,探究科創平臺如何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賦能地方高質量發展。
(相關資料圖)
作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發源地,湖州首個“創谷”——西塞科學谷自開園以來,吸引了包括中國國家電網新能源云碳中和創新中心等在內的“新引擎”落地。
該中心執行副主任王函韻受訪時介紹,中心基于國網新能源云碳中和支撐服務平臺,對電、氣、煤等39類消費數據和經營數據進行核算,外加企業產值等,為企業賦上5個碳效等級的“碳效碼”,能直觀呈現碳排放水平。
為防止節能減碳“一刀切”,當地對水泥、鋼鐵等經濟社會運行的基礎行業實行“碳權益交易”。浙江富鋼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用能大戶”,該公司能源部門負責人王洪超受訪時說,“當時公司‘碳效碼’等級是5級,后來國網湖州供電公司為我們出具了節能診斷報告。我們經過降碳技改、開發高附加值產品、購買綠電等方式,等級已提升至4級。”
如今,“碳效碼”已在浙江全省推廣,4.9萬余家規上企業、1萬余家規下工業企業實現碳效數據在線可控,促成綠電交易3.3億千瓦時。
科創平臺激活“一池春水”,也可從嘉興市嘉善縣西塘鎮東北角的“科創綠谷”——祥符蕩創新中心窺見一斑。
嘉興地處浙滬交界,在兩地相依的生態畫卷里,智慧綠洲、科創集智、未來數字等七大創新單元環湖布局,目前已建成祥符蕩科創綠谷研發總部、示范區(嘉善)企業交流服務基地、竹小匯“雙碳”聚落等12個項目,嘉善復旦研究院、祥符實驗室等一批高能級科創載體已投入運行。
以浙江大學長三角智慧綠洲項目為例,其正發揮浙江大學綜合性學科優勢,打造未來食品、未來健康、未來設計、未來區域發展四個未來實驗室,以綠色技術為核心,著力構建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未來產業“三位一體”生態系統。
山水田園間,校地合作共建科創載體,以“創新之源”驅動產業躍升。
位于嘉興的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成立20年來,累計建設國家重點實驗室、浙江省重點實驗室等重點研發平臺9個,研究所(中心)70余家,承擔了包括生命健康、信息技術等在內的1200余項科研項目。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院長黃開勝受訪時說,目前,該院形成了以嘉興為總部,與杭州、寧波、臺州等地協同發展的格局。
據浙江省科技廳消息,該省重大科創平臺已形成系統性布局。作為創新型省份,浙江2022年區域創新能力躍居中國第四位,研發投入從2017年的1266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2年的2350億元人民幣。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