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空軍和航空工業集團參與支持的電影《長空之王》于4月28日全國公映。影片首次聚焦新時代空軍試飛員,揭秘最新型戰機的幕后故事。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新聞發言人周國強表示:“《長空之王》是一部致敬英雄的電影,它致敬的是我們民族英雄精神,集體主義英雄的精神,也致敬英雄的試飛員”。
航空發展史上,飛機性能記錄和重大技術突破幾乎都由試飛員首先完成。任何一個國家,想建立強大的航空工業,都離不開一支優秀的試飛員隊伍。自1952年中國空軍的第一支試飛部隊成立至今,我國每一種新機型的誕生,都凝聚著一代試飛人的心血,他們用熱血、青春乃至生命推動著新中國航空武器裝備不斷實現跨越式發展。這個英雄群體值得我們細細溯源,從頭講述,將他們的事跡和精神展示在聚光燈下,進入大眾視野,被知曉、被銘記。今天,讓我們一起,走近中國空軍試飛員——
(資料圖)
試飛鋪就通天路:奮力追趕 比肩而行
一個國家若沒有強大的空軍,就像一座徒有四壁而沒有屋頂的房子。曾有西方軍事專家預言“中國空軍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爭這口氣,我國航空工業攜手空軍試飛員奮力追趕了數十年。試飛鋪就通天路,攀天甘獻骨為梯,一代代航空試飛人接力前行,從“臉盆加油”艱難起步,到實現運油-20、殲-20、殲-16三機同框空中加油,中國的試飛力量在不斷創新中完成了由從無到有、由弱變強的轉變,如今,中國空軍試飛員隊伍可以比肩世界強國,中國空軍現代化空中作戰裝備體系的整體水平已經躍居世界前列。
臉盆加油——新中國試飛事業艱難起步
1959年4月15日,飛行研究院(航空工業試飛中心的前身,也稱試飛院)在陜西省臨潼縣閻良鎮成立,結束了中國沒有飛行試驗研究機構的歷史,開創了新中國自己的試飛事業。我國成為當時繼美、蘇、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個擁有獨立飛行試驗機構的國家。
然而,誕生之初的飛行研究院可謂“一窮二白”,連最基本的試驗設施都不具備:機場上草比人高,試飛員不過寥寥數人,加上些臨時從工廠里抽調來的工人……無論是場地還是各種軟硬條件,都無法滿足飛機的試飛要求。當然,這里也壓根沒有飛機可飛。
一邊建設,一邊研究,中國航空試飛事業就這樣艱難起步,在不具備試飛條件的空十一航校的舊址上,試飛人整修機場、解決設施、組建隊伍,馬不停蹄地為試飛創造條件。經過半年多的建設,空軍同意調給飛行研究院一架米格17和一架米格19。終于要有飛機了!大家興奮之余,決定以萬全之策來迎接“寶貝”。為確保飛機能安全轉場,院里利用一輛破舊的美國造十輪卡車提前進行了周密的轉場模擬。1960年1月20日,第一架米格17飛機(0953)由空一師一團三大隊大隊長崔桓福同志幫助轉來飛行研究院。5天后,另一架米格19飛機(0855)由趙洪錄同志駕駛到達。
1960年1月26日,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經過科研人員精心改裝的0855號飛機將在飛行研究院迎來它的首次升空。從遼寧航空兵某師調來的年輕飛行員王金生整裝待發,一早便來到了機場,然而眼前的場景使他驚呆了:身著各式工作服的機務人員和科研人員或提著水桶,或端著臉盆,排成兩列長蛇陣,正相互傳遞著為飛機加油——在沒有加油車的情況下,創業者們就這樣白手起家,土法上馬,用臉盆加油成功保障了第一架次試飛,開始了中國航空試飛事業的漫漫征程!
三大戰役——吹響試飛員群體的奮進號角
1984年-1987年,試飛員群體第一次以大會戰的形式,對殲-7Ⅲ、殲-8Ⅱ和殲教-7這三種新機同時進行鑒定定型試飛。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三型新機同步提前完成了設計定型試飛任務,創造了航空科研試飛史上的奇跡,被人們稱作“航空三大戰役”。
在三年期間,試飛員僅處置空中停車險情就達160余次。“試飛英雄”黃炳新在殲8-Ⅱ戰機試飛中,曾先后10次遇到重大險情,次次化險為夷,并飛出該機型最大/小速度、最高高度(升限)等10個“最”;試飛員謝春閣在殲-7Ⅲ試飛時,起落架無法放下,經過19次啟放努力后,才終于平安降落機場……
“三大戰役”吹響了試飛員群體不斷奮進的號角,試飛工作相繼在各領域取得一系列突破,先后完成了“空中加受油工程”空中對接試飛、“飛豹”設計定型試飛、直-9武裝型直升機設計定型試飛等任務。
1993年10月16日,湯連剛、張海等8名試飛員,在藍天白云間首次成功實施三機空中對接加油,使我國成為世界上第5個掌握空中加油技術的國家,實現了從“臉盆加油”到“空中加油”這一世界為之驚嘆的巨變。
在“飛豹”定型試飛中,試飛員們憑借過人的膽識和高超的技藝,正確處置空中大量漏油、座艙蓋飛掉、無方向舵著陸等重大險情。一次次試出來的問題,讓科研人員能夠不斷改進飛機性能。飛豹、運7系列、運8、直8、直9等重大軍民用飛機的鑒定試飛和適航取證試飛,讓我國試飛技術由二代機向三代機的技術儲備升級發展。
殲十首飛——試飛領域的“里程碑事件”
到20世紀末,飛行試驗專業配套、技術成熟,內容基本完整、程序基本規范,逐步形成自己的試飛模式,中國飛行試驗進入了成熟發展期。空中飛行模擬器在八九十年代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在測試技術方面,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系統,可以使用計算機實時遙測、解算和監控。
1998年3月23日,是殲-10戰機首飛的日子。從立項到樣機研制歷時整整13年,新技術采用率達60%以上,數以萬計科研人員嘔心瀝血,多少黑發人熬成了白發人。可到底能不能飛起來?到底能不能飛回來?試飛現場,籠罩著泰山壓頂般的沉重氣氛。試飛員雷強在登機前對總設計師宋文驄院士說:“放心,就是摔,我也會把飛機摔在跑道上!”
20分鐘后,當殲-10戰機平穩著陸時,無數人熱淚飛濺。就連一向處變不驚的試飛員雷強,在走下飛機接過花束時,也忍不住留下了激動的淚水。這一天,中國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第三代國產戰機正式問世,殲-10的試飛研制也成為了試飛領域“里程碑的事件”。飛行試驗共進行了6年,未發生重大事故。“三代機的試飛和二代機的試飛有本質區別。”殲10試飛總師周自全認為,“三代機以后,我國與國外相比,在試飛理念、試飛技術上才開始能望其項背。”
隨著新機型試飛項目越來越多,對飛行試驗的儀器、設備、設施和試飛員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批批試飛員被派到英國、加拿大、俄羅斯等國家培訓。1994年,旨在培養碩士試飛員的中國試飛員學院正式成立。1998年,英雄試飛員黃炳新成為學院院長,把畢生的經驗、技術傳授給學員。
試飛鋪就通天路——中國試飛必須領先
進入21世紀后,隨著國家實力的增強和創新能力的提高,我國試飛事業出現了一次又一次里程碑的跨越,在機型領域實現多項零的突破:完成了從陸基試飛向艦載試飛的跨越;無人機的試飛成為飛行試驗的新領域;民用飛機實現了全面、完整、系統的試飛……在國產大飛機C919試飛中,民機試飛首次采用數字化、智慧化的試飛模式,一步一個腳印追趕上先進的試飛水平。
時代在變,技術在變,試飛員能力指數也在隨之改變,如今中國空軍試飛員隊伍已經可以比肩世界強國。如果說,第一代試飛員是勇氣型,第二代試飛員是技術型,那么現在的第三代試飛員則是專家型——“會飛的工程師”。在試飛員李國恩的建議下,空軍“飛行品質及人機功效聯合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殲-15艦載機從設計制造到實現首飛,只用了不到2年時間。試飛員鄧友明深度參與運-20設計環節,包括座艙布局、控制板、顯示器、機組操作手冊、地面模擬臺等方面建議都得到設計團隊的充分采納,在我國運輸機研發中首開先例。
航空工業試飛中心正門矗立的豐碑上,寫著7個大字“試飛鋪就通天路”。試飛鋪就通天路,攀天甘獻骨為梯,一代代航空試飛人接力前行,在型號試飛、科研協作、技術發展、條件建設、試飛員培訓等各方面均取得突破性成果,科研試飛任務屢創新高,科研試飛架次數實現大幅跨越,攻克完成了一大批新型飛機、發動機等航空裝備試飛任務。
在中國試飛員準備試飛殲-7的時候,有西方軍事專家預言“中國空軍現代化是不可能實現的。”為了爭這口氣,我們的航空工業攜手空軍試飛員奮力追趕了數十年。在第十四屆中國航展上,當殲-20、運-20、直-20、運油-20、空警-500、攻擊-11、無偵-7等50型武器裝備集中亮相,中國空軍現代化空中作戰裝備體系的整體水平躍居世界前列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在我國航空裝備發展與世界主要航空強國同場競技的新階段,中國試飛人將繼續叩天門、闖險關,以“中國試飛必須領先”的豪情壯志,堅定不移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
綜合整理自:新華社、中國新聞網、中國軍網、中國軍視網、環球網、中華網、中國試飛微信客戶端、航空工業微信客戶端等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