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人民網北京5月19日電(孝金波、高清揚)在今日最高人民法院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人民網記者提問:有的失信被執行人通過假離婚、關聯交易等方式提前轉移財產,導致“無錢”可執行。最高法院對打擊此類行為有哪些舉措?
針對這一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執行局副局長王富博在會上指出,誠信是立足之本,守法是做人底線。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是每個人的法定義務。而失信被執行人以各種方式規避、逃避、抗拒執行,是人民法院執行工作重點打擊的對象。
王富博介紹,人民法院采取了以下具體措施:一是堅定不移推進執行聯動和執行信息化建設,提升執行工作能力。目前,我國已經建成了以最高人民法院“總對總”為主、以地方法院“點對點”為輔的網絡查控系統,該系統已經與公安部、自然資源部、中國銀保監會等16家單位和3900多家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可以查詢存款、車輛、證券等16類25項信息,基本實現對被執行人主要財產形式和相關信息的有效覆蓋,極大提升了執行效率,實現了執行查控方式的根本變革。
二是深入開展聯合信用懲戒,助推社會誠信體系建設。營造“守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氛圍,自覺履行義務。自2013年最高人民法院建立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制度以來,我們與國家發改委等60家單位簽署文件,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采取11類37大項150項懲戒措施,對失信被執行人擔任公職、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以及出行、購房、投資、招投標、乘坐飛機、列車軟臥、G字頭動車組全部座位、其他動車組列車一等以上座位等措施進行限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彰顯了法律權威和司法公信力,真正實現了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效果,有力助推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截至2023年4月初,有1144萬余人次迫于信用懲戒壓力主動履行了義務。
三是不斷完善打擊拒執犯罪工作機制。近年來,按照中央部署和實踐要求,人民法院聯合公安、檢察院等政法機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聯合開展集中懲治拒執罪專項行動,出臺《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等規定,暢通公訴和自訴渠道,發揮典型案例示范引領作用等,建立常態化打擊拒執犯罪工作機制,保持打擊拒執罪的高壓態勢,切實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
四是探索建立大數據智能分析系統,讓逃避執行行為無處遁形。向大數據、人工智能借力,智能分析被執行人行為,分析其履行能力,精準發現逃避執行行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