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陳偉平收到來自臺灣博物館原館長施明發寄來的信,信中說:臺灣彰化福興鄉元中村田頭仔梁氏正在重修族譜,希望能與“三十三世玉養公”的南安象山梁氏家鄉的祖譜對接,期盼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能提供幫助。
同年7月,同樣在施明發的牽線下,陳偉平又幫助臺灣田洋仔角落的梁氏完成了尋親。短短5個月的時間,兩岸博物館館長攜手接力,完成兩次跨海尋親之托,一時成為美談。
【資料圖】
2023年5月11日,臺灣彰化福興鄉元中村田頭仔梁氏宗親尋根會親團一行來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致謝,并回到祖籍地南安翔云鎮椒嶺村認親、祭掃祖墓。
“感謝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陳偉平的幫助,臺灣彰化福興鄉元中村田頭仔梁氏的族譜,從開基祖第1世梁文仲公到第42世得以完整記錄和傳承。”5月11日,梁氏宗親尋根會親團一行來到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團長梁栢楦一再致謝。
據中國閩臺緣博物館館長陳偉平回憶,2022年2月,收到求助信后,他立即召集同事一起查找館藏族譜,并前往南安翔云。經過核實,祖籍地南安翔云的哲容1772年出生。1793年,正當青年的哲容和哲燕倆兄弟,帶著簡易的衣服和干糧離開家鄉,翻山越嶺,來到泉州蚶江港,搭船橫渡臺灣海峽,后在臺灣鹿港上岸;又步行了3個小時,到達臺灣彰化縣福興鄉元中村落腳,以租田耕作為生。幾年后,他倆在田頭仔買下土地,安家開枝散葉,如今田頭仔梁氏已經有180多人。兩岸的族譜對上了,但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文獻中心的黃帆發現,哲容父親的名字記載有出入。臺灣的梁氏族譜上記載的是“玉養”,南安翔云記載的是“玉勇”。施明發收到來自中國閩臺緣博物館提供的資料后,他與老同學梁栢楦研究認為,閩南話中“養”和“勇”同音,“玉養”和“玉勇”應是同一個人,只是在口口相傳中,寫成了同音字。
2022年4月,田頭仔梁氏族人把新修的梁氏族譜寄給陳偉平。梁栢楦把此次尋親的經過寫成《博物館館長牽線 閩臺梁氏祖譜對接》一文,一并收錄族譜。陳偉平也收到施明發特地發來的微信,感謝之情溢于言表:兩岸系出同源,讓臺灣子民知追本溯源,貴館之貢獻勝過其他拉近兩岸人民情感之方式。
5月初,陳偉平接到尋根會親團返鄉的消息后,迅速安排相關人員做好對接工作。當尋根會親團一行走進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主題展廳“閩臺緣”時,看得出,施明發對館藏物品相當熟悉,他的情緒也隨著觀看展覽此起彼伏。
5月12日,尋根會親團一行前往祖籍地南安翔云鎮,與宗親見面,到象山梁氏祖祠拜謁祖先,再前往位于南安翔云鎮椒嶺村的玉勇公祖宅,最后前往祭掃祖墓。
“我們把這次返鄉之旅稱為‘種子行動’,意在播下尋根會親的基礎——就是種子,把路線、人員聯絡方式留下來,期望種子發芽,后輩能不定期回鄉尋親。”77歲的梁栢楦說,多年前,他收到祖叔梁昆清從翔云寄去的信函,就希望能回家鄉看看,沒有想到30多年后,回鄉才得以圓滿成行。先祖哲容和哲燕恐怕也沒有想到,230年以后,他們的后人才第一次回到家鄉尋根祭祖。
施明發的表弟、哲容的后裔梁火旺、梁奇新站在先祖曾經生活過的南安翔云鎮椒嶺村高院16號祖宅,這里雖然已經荒廢,卻是無數回憶的起點。他們撫摸著祖宅的門牌說,回到臺灣后,他們要和后輩講述發生在家鄉的故事,今后要經常帶著家人回家鄉走走看看。
(洪亞男 梁白瑜)
來源:石獅日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