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發生在什么季節
寒潮一般出現在一年中的秋末、冬季、初春。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攝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5攝氏度以下,則稱此冷空氣爆發過程為一次寒潮過程。
寒潮發源于新地島以西洋面上、新地島以東洋面上以及冰島以南洋面上。據中央氣象臺統計資料,95%的冷空氣都要經過西伯利亞中部(70°~90°E,43°~65°N)地區并在那里積累加強,這個地區就稱為寒潮關鍵區。
寒潮與冷空氣的區別
冷空氣(低溫天氣):冷空氣和暖空氣是從氣溫水平方向上的差別來定義的。即位于低溫區空氣稱為冷空氣。
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就是北方的冷空氣大規模地向南侵襲我國,會造成沿途大范圍的急劇降溫、大風和雨雪天氣,一般多發生在秋末、冬季、初春時節。中央氣象臺2006年制定的我國冷空氣等級國家準中規定寒潮的標準是:某一地區冷空氣過境后,氣溫24小時內下降8℃以上,且最低氣溫下降到4℃以下;或48小時內氣溫下降10℃以上,
冷空氣和暖空氣是從氣溫水平方向上的差別來定義的。即位于低溫區空氣稱為冷空氣。多數在極地與西伯利亞大陸上形成,其范圍縱橫長達數千公里,厚度達幾公里到幾十公里。冷空氣過境會帶來雨、雪等,使溫度陡然下降。每次冷空氣入侵的強度不一樣,有強有弱,降溫幅度有多有少。冷空氣像潮水一樣涌動,受其影響范圍廣,可達到2千公里以上。由于移動的路徑不同,受影響的區域也不同。
最新標準是:一次冷空氣活動使長江流域及以北地區48小時內降溫10℃以上,長江中下游地區最低溫度達到或者低于4℃,陸地上有相當于三個行政區的范圍出現5~7級大風,沿海有三個海區伴有6~8級大風。達不到此標準只能叫做較強冷空氣或者一般冷空氣。
冷空氣分為五個等級:弱冷空氣,中等強度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冷空氣的最大強度是寒潮。寒潮是一種自然災害,冷空氣只是一種低溫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