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白馬寺創建于什么時候?
白馬寺(White Horse Temple),位于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白馬寺鎮310國道邊,始建于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后興建的第一座官辦寺院,乃中國、越南、朝鮮、日本及歐美國家的“釋源”和“祖庭”。
白馬寺把佛教傳到了朝鮮、日本和東南亞,使佛教在亞洲得到普及,后來又進入歐美,成為世界各地佛教信徒參拜的圣地。因此20世紀末以來,日本捐資重修白馬寺鐘樓并立空海雕像;泰國、印度、緬甸政府相繼出資于白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中、印、緬、泰四國風格佛殿的國際化寺院。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均來此受戒,美國、德國、加拿大皆出席該寺方丈升任法會,作為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馬寺可謂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寺”。
白馬寺典藏文物主要有2顆釋迦牟尼佛舍利、中華古佛、元代十八羅漢夾纻像等。白馬寺每年一度的“馬寺鐘聲”活動,是人類祈福、辭舊迎新的特殊象征,并吸引了不少國外游客參加,入選“洛陽八大景”之中。
白馬寺為什么被稱為天下第一寺?
白馬寺是中國漢地第一座寺院,建于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68年)。按《洛陽伽藍記》中云:“白馬寺,漢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國之始。”
這座寺院,隨著中國歷史上的戰亂硝煙,也時而興盛時而衰敗,經歷不同時代的風雨洗刷。在東漢末年戰亂、西晉“八王之亂”和“永嘉之亂”、東魏“侯景之亂”、唐朝“安史之亂”等中,白馬寺都遭到過嚴重損壞。
與中國其他古老的寺院一樣,在損壞與重修之間,白馬寺延續著自己上千年的歷史。
在元代以前,白馬寺遭到最嚴重破壞的是,宋欽宗靖康年間(1126年),當時金人四處劫掠焚燒,至金大定十五年(1175年),按《重修釋迦舍利塔記》云:“寺與浮圖俱廢。唯留余址,鞠為瓦子堆、茂草場者,今五十載矣。”
不過,金代還是對白馬寺進行過小規模的修建活動,但重修的基本都是寺中的釋迦舍利塔。
至元代初期,僧人英山主曾謀修白馬寺,但奈何財力有限。此后,到白馬寺的主持龍川行育時(?~1293年),白馬寺大規模的重修活動終于成行
如今的白馬寺,寺院呈長方形,坐北朝南,總面積約四萬平方米。其規模和布局與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重修后遺存下來的基本一致。
山門為牌坊式,歇山頂,門有三券洞。其中一些券石上刻有工匠的姓名,如“左”、“左仲”、“李伯”、“馮須治”等,應該是東漢時期的遺物。
步入山門,在寺院的中軸線上依次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毗盧閣等建筑。
附屬建筑,則排列在中軸線兩邊,左右對稱,主次分明,布局簡約而規整,展現出中國古典建筑的傳統特色。
其中,大佛殿面寬五間,進深四間,九脊歇山頂,筒瓦覆蓋,飛檐高翹,古香古色。在該殿以及天王殿的殿壁間,都鑲砌著一種“梯形”的磚和石,在殿宇建筑上較為罕見,也應該是東漢時期的遺物。
寺院前大院東、西兩邊的圍墻腳下,各有一座墓冢,即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大師的墓。
此兩位大師抵達中國后,開始編譯出很多經文,如《四十二章經》《法海藏經》、《佛本生經》等,為弘揚佛法,他們遠離故土,最后甚至身葬異域。而中國佛門弟子為二僧修建的陵墓,寄托著對二位開山祖師的敬仰之情。
要說白馬寺獨具的勝景,非清涼臺莫屬。此臺位于寺內南北中軸線的后部,長43米,寬33米,高約6米,青磚鑲砌,十分壯觀。高臺上的中心建筑,毗盧閣飛翼挑角,極具東方建筑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