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臺“食藥署”去年3月底曾檢出9批日本進口草莓農藥超標,未流入市面,但如今傳將放寬2款農藥。(圖片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島內美式賣場販賣A肝毒莓,臺當局“食藥署”不依“法”行政,消極以對,任憑業者敷衍了事;如今,連日本草莓驗出違禁農藥,竟還準備修改標準,替日本量身打造后門。身為臺灣地區食品管理監督的最高機關,若要犧牲民眾食品安全到這種地步,未來日本進口的草莓,干脆改名成“吳秀莓”,以茲感念民進黨政客的腰夠彎、膝蓋夠軟。
好市多莓果驗出A肝病毒,臺“食藥署”第一時間既未要求預防性下架,后續協助消費者求償也是軟弱無為。試想,若好市多不是美商,而是大陸企業,是不是早被民進黨發動搜索、勒令停業?
同樣的,日本進口草莓經常性驗出臺灣農民禁用的農藥,“食藥署”不是依“法”要求不得再犯,而是準備讓違規農產就地合法。問題是,假若草莓是產自大陸,而非日本,蔡當局還會如此體貼嗎?
通過兩起事件或許更能確定,近年臺灣之所以亂象叢生,關鍵恐怕就在于民進黨當局總把“法令”當成變形蟲,不僅搞雙標,還隨時可因特定利益說改就改。
例如,為討好美國,蔡當局可放寬進口豬肉“萊劑”含量;為護航高端集團,可以讓未完成三期臨床實驗的疫苗改以緊急授權EUA來打通關;為照顧綠營大佬,可修改“外役監條例”放寬累犯受刑人申請外役監;為鞏固地方權力,可發動修正“地制法”強推“竹竹合并”;為淡化林智堅學倫丑聞,可把腦筋動到開放碩士生免寫論文:為掩飾缺電事實,還可調低供電燈號標準。這種“法不成法”的案例,可謂罄竹難書。
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通過“毒莓事件”或可見微知著,眼前臺灣百病齊發,何以致之?知法、玩法、弄法的民進黨當局,肯定是厥功甚偉。(來源:臺灣《中國時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