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每10輛新能源汽車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隨著我國產業鏈供應鏈的完善、全球經貿格局的變化和企業自身競爭力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開始登上世界舞臺。在國際權威品牌價值評估機構近期發布的“2022年世界品牌500強”名單中,中國品牌入選數達67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透過品牌,中國企業走向世界,也被世界看見。中國與世界共享品牌發展成果,世界也不斷刷新著對中國品牌的認識,并從中感知著中國質量、中國文化和中國價值。一如千年前絲綢古道上的悠悠駝鈴,奏響著經濟與文化的協奏曲。
中國品牌走出“國門”,一直是令國人自豪的事情。其中,蘊含著一代代具有全球化眼光的中國企業家高揚理想、勇于開拓的精神,更有政策的支撐和護航。回顧近年來的出海歷程,從價格戰到價值戰,從“產品出海”到“品牌出海”,從被動答題到主動出題,中國品牌從“闖”到“創”的脈絡清晰可見。
在全球市場的浩瀚大海上,歷驚濤駭浪、經疾風驟雨,出海40余年,中國企業在全球化布局過程中展現出勇氣、堅韌與智慧。但“走出去”只是起點,在新發展格局下,更要“走進去”“走上去”,方能創世界一流品牌,展新時代中國之風。
乘船出海:從成本探路到技術立足
以何種戰略、何種姿態搏擊全球化浪潮?成為擺在當時出海企業面前的一道時代之問。
闖,既是題眼,也是姿態。面對大部分企業選擇憑借規模、成本優勢以“貼牌代工”模式出海,華為、海爾等民族企業毅然轉型,成為“品牌出海”的先行先試者。1987年做產品代理后選擇走向自主研發,技術領先和產品領先成為華為出海航程上的有力敲門磚。同樣,海爾從1991年批量出口開始就拒絕貼牌代工堅持自主創牌,到2016年國內外市場實現營收平衡,這條路闖了26年。
品牌出海的先行者通過幾十年的堅持和探索,給出了從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型的范本,也讓中國企業和產品的總體形象在海外消費者心中得到提升:中國品牌不僅能夠以價廉物美占領市場,也可以憑借過硬的技術和質量在專業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如果說“闖”是面對現實困境必須要去攻克的路徑,“創”則是立足未來發展而必須要做出的抉擇。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也沒有捷徑可走,靠的只有自主創新。面對發展中“卡脖子”難題,中國企業堵漏洞、強弱項。撕掉以往的“廉價”標簽,中國品牌逐漸從向全球輸出“中國成本”“中國規模”,轉而向全球輸出“中國技術”。從成本優勢到專業優勢,眾多中國品牌后發趕超,靠技術在海外闖出一片天地。
如今,海上的風浪依舊,但海船上的中國貨已經悄然發生變化。堅持把“命門”掌握在自己手中,最薄的玻璃、最小的銑刀、最快的磁浮列車......一大批關鍵核心技術加快突破,一大批行業龍頭逐漸涌現,用高質量產品敲開國際市場的大門。
從“走出去”到“走上去”,中國品牌逐漸邁向全球產業鏈的高端,占領行業制高點、掌控技術話語權。
借風越海:從海外風格到中國風尚
模仿、追隨國際品牌,以產品本土化撬動國際化,曾是很多中國產品的成功出海策略。這不難理解。面對國外不同的環境、政策、消費習慣、消費需求,從海外風格中尋找突破,是企業闖出海的一條巧妙路徑。
而如今,帶有中國印記、東方美學的品牌特色成為越來越多出海品牌的主打。
借助數字東風,中國企業能利用全球電商、全球支付和物流體系獲得了觸達全球各大市場的能力。品牌順勢接過文化交流傳播的火炬,一系列“國潮、國風、國韻”品牌的出圈,帶動著中國文化走出國門。
國風特色,成為許多新國貨打開海外市場的突破口。
把黛色引入彩妝領域,用微浮雕技術雕琢口紅膏體,將素雅的千年白瓷烤制成產品包材,將苗銀帶出大山鑲嵌到粉盒上......國貨美妝帶著中國文化、中國美學走向世界。飽含東方文化細節的彩妝給海外消費者帶去了不同尋常的產品體驗,贏得海外頂級博主自發評測、推薦。
除了新國貨,老字號乘風“出海”亦成趨勢,用東方美學講好中國故事,在傳承中創新,在開拓中發展。
2008年北京奧運會頒獎臺上,禮儀小姐身著一襲“青花瓷”旗袍,以中國絲綢行業的頂尖設計水準與織造技藝驚艷全球。頻繁亮相于重量級主場外交活動的絲綢旗袍品牌,如今也走出了一條“東方韻、國際范”的新絲路,將傳統絲綢與文化創意、高科技相結合,與眾多世界知名奢侈品牌在絲綢印花和面料設計方面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
隨著打造“中國體驗”成為越來越多出海企業的業務關鍵詞,也有業界人士指出,國貨要與國際品牌競爭,除了仍要在產品研發、生產質量、銷售渠道等多方面進一步完善升級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找到一種為世界所普遍認同、理解的表達方式,以此將國貨品牌所蘊含的中國文化更好地向世界表達。
遠洋航海:從行業領先到共贏共享
3月21日,廣州南沙港,3600臺國產汽車啟動出海發運,成為中國造車新勢力中最大單批次出口。
在中國企業向海外輸出“中國技術”和“中國體驗”的大潮中,汽車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領域。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出口汽車達106.9萬輛,同比增長54%。有業內人士預測,中國有望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闖”“創”“干”,三位一體,一頭接續歷史,一頭引領未來。在保持競爭力的動態環境下,加速創新進化,最終“彎道超車”。中國品牌正借助“新能源車”的出海加速布局新領域,開辟新賽道,贏得發展先機。
當前,已有一些中國企業在全球供應鏈主導權、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知識產權等方面正在同世界一流企業看齊。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副院長趙萍認為,這些年,中國品牌走出國門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是因為孕育品牌的“土壤”提供了豐富的“養分”,使得優質品牌脫穎而出。
國際市場不僅僅是價格、質量和服務的競爭,更是綜合運營能力的全面較量。有專家表示,創建全球領先品牌,還要求企業具有全球視野,積極整合全球資源并參與全球市場經營,推動中國企業更高水平更高質量地參與國際合作。
錨定質量升級、品質增效,強大的品牌不僅成為市場的“硬通貨”,同樣也潤物細無聲地傳遞著文化與價值。
全球化大潮席卷,機遇與挑戰并存。不拒眾流,方為江海。“通過與用戶、合作伙伴聯合共創,不斷提供無界且持續迭代的整體價值體驗,最終實現終身用戶及生態各方共贏共生、為社會創造價值循環的新品牌范式。”數據洞察與策略咨詢機構凱度攜手牛津大學賽德商學院、海爾集團發布的《物聯網生態品牌白皮書》中這樣定義物聯網生態品牌的標準。
從擁抱世界到與世界擁抱未來,這也是中國品牌崛起于全球的真實寫照。它昭示著,中國品牌的成功出海并不是一種偶然,而是建立在品牌雄心、產品技術和市場認可上的一種必然。共創、共贏、共享、共生,這是中國品牌與世界共享的宏大愿景,也是來自千年絲綢之路古道上的歷史回響。
時間砥礪信仰,歲月見證初心。“中國品牌,世界共享”,正是中國品牌日活動的永久主題。通過搭建交流平臺,傳播中國聲音,與世界共享更好的中國產品與服務。自2017年設立以來,中國品牌日活動也在見證著中國品牌日益走向并站立于世界舞臺的中央。這背后,是中國經濟的韌性與底氣,有中國高質量發展的砥礪與榮光。
當前,中國品牌出海在持續升溫。來自中國貿促會的數據證實,近八成中國企業將維持和擴大對外投資意向,并看好對外投資前景。中國信息協會常務理事、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朱克力表示,憑借完備的制造業體系,我國形成了一個強大、可靠、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為品牌出海提供了支撐。
獵獵風起。中國企業和品牌全面“大航海時代”已經到來。大潮澎湃。新征程上的中國品牌正以嶄新的姿態,加速擁抱世界和未來。(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見習記者 甄敬怡)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