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1989年王家的家人從臺灣到上海看望祖父,認祖歸宗。\受訪者供圖;下圖:當年分隔兩岸的王家的家人只能通過書信慰解思親之情。
“爺爺,我代表爸爸來看您”
南京中山陵海峽兩岸交流基地最近迎來一批特殊的藏品。上海市嘉定區民盟盟員王翔宇向該館無償捐贈其家族三代之間的兩岸家書。1949年王翔宇的伯祖父王德元赴臺工作,不料一去不復返,其間只能通過書信與在大陸的家人聯絡,但后來兩岸通信中斷。而王德元則于1985年在臺灣病逝。在大陸的老父得知消息后,悲嘆“白發人送黑發人”。這數十年間,王家這121封泛黃的家書有斷有續,跨越近半個世紀,記錄著從骨肉分離到重新團圓,也濃縮了海峽兩岸在大時代下背景下的離合悲歡。
(相關資料圖)
大公報記者 賀鵬飛南京報道
1949年3月,復旦大學畢業生王德元在上海叩別父母,遠赴臺灣基隆一家毛紡廠負責總務。王德元就是王翔宇的伯祖父,他在乘船抵達基隆安頓下來后,立刻寄出了第一封家書。
“臺地氣候甚佳,基隆雨水亦少,余到三日亦不見滴水,現穿西裝一套正好,不冷亦不熱,蚊子亦不多,誠如理想中好地方,居家辦事兩宜。”在這封信中,王德元除向家人報平安外,還敘述了在臺灣的經歷和見聞,并希望弟弟(即王翔宇的祖父王德基)大學畢業后與母親“同來觀光一番,必對身心大有裨益”。
赴臺謀業一去不返
“伯伯去臺灣前講好年底就回來過年,不承想竟一去不復返。”王翔宇的父親王省說,隨著國民黨敗退臺灣,兩岸從此長時間對立隔絕,伯伯王德元回上海過年的愿望從此成空。
雖然兩岸對立,但是王德元起初尚能通過香港向上海寄送書信。他在頻繁的書信中傾訴思鄉之苦,匯報在臺灣的工作生活情況,并分享了戀愛、結婚、育兒等喜訊。
例如在1952年4月12日寄出的書信中,王德元深情地回憶起兒時和弟弟在父母福蔭下成長,表示現在的生活都是父母昔日所賜,深望父母能夠保重身體,“畀我兄弟能補報于來日也”。
朝夕盼望兒孫歸來
和常見的兩岸家書只有單方面的來函不同,王氏家書不僅有來函,還有回函的副本。王省說,每次收到伯伯來信,祖父母都會反復捧讀,然后由祖父王子翔回復。祖父對回信極為重視,每次都要先在稿紙上打好草稿并修改,確認無誤后才用鋼筆謄寫到信紙上,并在信紙下面墊上復印紙,以留下復印件,再讬往返香港的親友將原件從香港寄到臺灣。
這些回信的草稿和復印件也被王子翔珍藏下來,作為傳家寶留存至今。在1959年1月5日的回信中,王子翔對王德元當年只身赴臺,現已兒女成行、獨立成家感到殊為欣慰,并講述了元旦期間和王德基一家團聚的情景。
“惜兒與兒媳未能歸來作一大團聚,此固我朝夕所盼望也。”王子翔在信中熱切地期盼王德元一家歸來,并展望“他日兒等歸來團敘時,將不知平添多少熱鬧!”
遺憾的是,隨著大陸形勢的變化,1964年后雙方書信往來被迫中斷。改革開放后,王子翔按照原地址寄信到臺灣尋兒,但一直沒有收到回信,他又拜托親友四處打聽王德元的消息,也始終無果。
恢復通信認祖歸宗
直到1985年,王德基的好友在美國講學,偶然間打聽到王德元的女兒王家梅已移居美國,并將王子翔一直在尋親的消息告訴她,對方才知道自己從未見面的祖父還活著。但在此之前的1985年3月,王德元不幸突發心臟病再也沒醒來,去世的時候不到60歲。
王省回憶道,堂姐怕祖父接受不了大伯已經過世的消息,整整考慮了半年才寫來第一封信。收到信那天,王省下班回家看到祖父坐在椅子上老淚縱橫,痛苦地說:“你大伯有消息了,人已經不在了。我再也見不到他了,白發人送黑發人啊!”
不久,王家梅的弟弟王威信也給祖父來信請安,并詳細介紹了家庭成員的現狀。王子翔很快給孫兒孫女回信,身處三地的一家人從此恢復書信往來。
臺灣放開大陸探親后,王威信于1989年趕到上海認祖歸宗。當時王子翔剛過90大壽,身體很不好。但聽說素未謀面的孫子從臺灣來看他,早早地叫王省把他從床上扶起來,換上新衣服,坐在寫字枱前等候。
“堂弟走到家門外就跪下,一步一拜進來,邊拜邊哭著說:‘爺爺,我代表爸爸來看你老人家了’。”王省說,祖孫二人見面后抱頭痛哭,場面非常感人。“堂弟回臺灣后沒幾個月,祖父就離世了,但他在生前終于見到對岸的孫兒,也算是了卻一大遺憾了。”
四代團圓:85歲赴臺掃墓,爬也要爬上去
王子翔離世后,王家分居兩岸的后輩仍保持著密切聯系。臺灣的親人也一直邀請王德基一家赴臺探親游玩,但在兩岸直航和臺灣自由行開通之前,從香港轉機時間過長,對于患有心臟病的王德基來說實在是一種折磨。直到2011年6月28日,上海率先開放對臺灣自由行后,已經85歲高齡的王德基不顧身軀老邁,在家人陪同下乘坐具有特別象征意義的首航班機,專程赴臺祭掃離別60多年的兄長王德元。
王省說,其實父親早已和臺灣結緣。1948年,他就曾代表復旦大學棒球隊,從上海乘船赴臺參加友誼比賽,臺灣的美麗風光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63年后再次來到臺灣,王德基已從一位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坐在輪椅上的白發老者。作為臺灣自由行首發團中最年長的乘客,他一下飛機就受到大量媒體的追捧,但老人不愿接受采訪,一心惦記著去兄長墳前祭掃。
抵達臺灣后第二天一早,王德基就在王德元兩位兒子及王省等人陪同下來到墓地。由于墳墓位于半山坡上,車子只能停在山下,輪椅也推不上去,兩位侄子勸告王德基在山下遠瞻不要上去。但王德基十分堅決:“我爬也要爬上去!”兩位侄子拗不過,只能一起攙扶叔父上山。
“伯伯的墳墓朝向大陸,碑上刻著浙江吳興人。他至死都想著葉落歸拫,掛念著海峽對岸的父母兄弟,思念著生他養他的土地。”王省回憶道,父親一步一晃地來到墓前,磕了九個頭,然后靜靜坐下來,輕輕地用手撫摸著墓碑。
王省本以為這是父親有生之年最后一次赴臺了,沒想到幾年后他又去了幾次臺灣。其中有一次,王德基一家八口組成親友團赴臺參加婚禮,王德元的子孫也全部到齊,王家分居兩岸和美國的四代骨肉終于實現大團圓。
陰陽相隔:每年年夜飯 多留一副碗筷
圖:分居兩岸的王家的家人在臺北相聚。
從記事時起,王省就聽說有個素未謀面的伯伯王德元在臺灣,但當時音訊已經中斷。上小學后,有篇課文講述臺灣寶島美麗富饒,王省就問父親王德基:“我們能去臺灣看伯伯嗎?”父親厲聲道:“不能!”而且特別叮囑王省在祖父母面前千萬不要提起臺灣,更不要講去看伯伯。
“我當時似懂非懂,明白這件傷心事會令祖父母心痛,就再也不敢提起伯伯的事。”王省回憶說,雖然家人在祖父母面前從不提起伯伯,但是每年過年吃年夜飯時,祖父母都要多留一副碗筷,都會講句:“澄兒(王德元小名),你何時能回來見見我們?”
1970年,王省的祖母韓慧君罹患肝硬化病危,當時還在讀小學六年級的王省每日放學后到醫院看望。7月3日是王省生日,韓慧君特地叫護士買了個小蛋糕,在病房里給孫兒過了個生日。自知時日無多的韓慧君拉著王省的手說:“我是看不到你伯伯了。今后你見到他就和他講,他母親臨死都在想他。”
兩天后,韓慧君就帶著對大兒子的深深思念撒手人寰。祖母離世前的叮囑,令王省刻骨銘心,從此他會經常做夢,夢見自己到了臺灣,看到伯伯家在海邊的街上,而他從高處朝下不停跑,跑啊跑啊,就是跑不到海邊……
來源:香港大公報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