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北京5月4日電 (記者 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天文學論文稱,天文學家的一項天文發現可能是記錄了一顆行星被其宿主恒星“吞噬”的過程。這一將宿主恒星“吞噬”行星過程“逮個正著”的重要天文發現,為行星系統的演化提供了新知,或有助于確定行星在恒星演化下的命運。
該論文介紹,隨著恒星年齡的增加,它們會膨脹成巨星,理論預測這類巨星會吞食附近繞轉的行星。然而,研究人員之前從未觀測到這個過程。這次發表的一項新研究詳細描述了對銀河系銀盤的一次輻射爆發的探測結果,或能作為恒星吞噬其某顆繞轉行星的直接證據。
論文通訊作者、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基沙萊·德(Kishalay De)和合作者描述他們對ZTF SLRN-2020的觀測結果指出,這是銀盤中的一次短壽命(持續約10天)光學波段爆發,伴有明亮而長壽命的紅外輻射,該輻射在6個月左右的時間里緩慢消失。他們通過各種模型確定了該爆發源的性質以及產生這次輻射的天文學事件,其觀測數據與紅新星(即兩顆恒星的并合)的觀測數據相似,但光度更低,因而推斷有一顆比恒星更小的天體參與了這一并合事件。論文作者認為,這個發生并合的天體可能是一顆質量小于或等于10顆木星的行星。
“一顆巨行星與其宿主星靠得太近,在與宿主星發生了一段時間的相互作用后產生了輻射爆發,而爆發可能與恒星對行星的吞噬有關。”在《自然》同期發表的一篇“新聞與觀點”文章中,同行專家點評該天文事件的可能經過表示,行星最終是否會被其恒星吞噬取決于特定條件,后續仍需對ZTF SLRN-2020開展進一步觀測,“這類檢驗無疑將帶來對類似事件及其背后機制的大量研究”。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