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新疆昆玉5月4日電 (史玉江 王震 李曉麗)踏著凌晨的初輝,記者走進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四師皮山農場二連居民謝世壘家的豆腐坊,屋內煙氣繚繞,熱氣騰騰,豆香四溢。
“五一”節假日期間,謝世壘和老伴王奎蓮格外忙碌,帶著工人忙著打漿、燒漿、過濾、點豆腐、壓豆腐……一道道的工序下來,一塊塊色澤白嫩、口感細膩的豆腐就新鮮出爐了。“這些工序很多人都知道,但要把豆腐做好,還是有技巧的。”謝世壘告訴記者。
今年60余歲的謝世壘在河南是“豆腐世家”,在十里八鄉做豆腐是一把好手,但因當地做豆腐的人越來越多,開的豆腐店只夠基本生活。
(資料圖)
今年2月,在親友的介紹下,謝世壘帶著老伴和兒子到皮山農場二連開了家豆腐坊。
“即便是做豆腐只夠基本生活,但卻從來沒有想過不干這一行。”謝世壘說,“這是從父輩傳下來的手藝,不想在我這一代丟了。”
海日妮薩?麥麥提托合提在接煮好的豆漿。 李曉麗 攝正忙著壓豆皮的謝世壘告訴記者:“為了將做豆腐的技術傳下去,我們做豆腐時經常把兒子叫到一旁看著學,但是年輕人心高氣傲,不好好學,畢業后沒有找到好工作,這才回家跟我們一起學習做豆腐。”
在皮山農場定居后,夫妻倆便開始盤算著怎么用最小的成本把豆腐事業搞起來。在當地的支持下,便在居家小院的一角建起了豆腐坊。
“到這之前我們就打聽過,皮山農場還沒有做豆腐的店,而且這里對豆制品的需求很大,我們一家三口便有了在這里長期做豆腐的想法。”王奎蓮說。
都說人生有三苦:撐船打鐵做豆腐。可對于謝世壘夫妻來說,做豆腐已不僅僅是謀生的手藝,更是一份可以傳承的家業。
每晚睡覺前,謝世壘會提前把黃豆泡好,凌晨5點,夫妻倆準時起床,清點前一天的訂單,按訂單配好貨物,然后由兒子統一進行配送。
謝世壘的豆腐坊里除了生產豆腐之外,還生產豆腐干、豆腐皮、豆腐卷和素雞,整個農場的豆制品都由他家供貨,除了供應農場之外,還銷往周邊鄉鎮以及皮山縣。
“冬天的時候,大家都喜歡吃火鍋,訂單會多一點,每天的凈利潤能達到兩三千塊錢,現在天熱吃火鍋的人少了,但每天的凈利潤也不少于一千塊錢,平均下來每天能賺二千元左右。”謝世壘說。
每一道工序都力求精益求精,做出來的豆腐自然質量上乘。謝世壘表示,成功的經營之道是誠信,所以他們寧可提高成本,也要挑好豆子。
如今生意越來越好,每天忙得不可開交,打算增加人手。連隊知道后,介紹4名當地困難居民到謝世壘夫妻的豆腐坊上班。
海日妮薩·麥麥提托合提曾是當地一名家庭主婦,在豆腐店上班,不僅離家近,方便照顧家人,還能掙錢貼補家用。
目前,謝世壘和老伴在琢磨如何擴大生產規模和增加產品種類等問題。“打算讓兒子多研究一些新的豆制品,帶著工人們把豆腐坊擴大。”謝世壘說,爭取把店開到昆玉市里去。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