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當前訊息:中國驕傲丨國際月球科研站來了 中國又將創造一個深空探測奇跡

2022-04-27 16:11:07 來源:華夏經緯網

【導語】作為星辰大海的第一站,世界各國在空間探測領域大都先從探月開始。中國從2004年起正式開展嫦娥探月工程,包括“繞、落、回”三期。在成功實施“嫦娥一號、二號”的“繞月”探測,“嫦娥三號、四號”的“落月”探測之后,“嫦娥五號”于2020年11月24日成功發射,并于12月17日攜帶著月球樣品順利返回地球。這是人類探月歷史60年來由中國人書寫的又一壯舉,標志著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規劃順利收官。

當然,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仍處于起步階段。在“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畫上句號后,我們的探月步伐跨入一個新階段——建設月球科研站。4月25日,以“合作共贏飛向深空”為主題的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在安徽合肥開幕,中國國家航天局與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簽署關于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聯合聲明。我國計劃2028年前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2040年前建成完善型。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按三階段分步實施

國際月球科研站概念圖。(圖源:國家航天局)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深空探測實驗室主任吳偉仁院士日前在2023年“中國航天日”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上披露了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方案。依據“總體規劃、分步實施、邊建邊用”的原則,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按照三個階段分步實施——

計劃2028年前建成基本型,開展月球環境探測和資源利用試驗驗證;

2040年前后,建成國際月球科研站完善型,開展日地月空間環境探測及科學試驗,并建成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服務載人登月和火星、金星等深空探測;

之后,建設應用型月球科研站,由科研型試驗站逐步升級到實用型、多功能的月球基地。

“月球是人類邁向更遠深空的中轉站,是研究生命、太陽系和宇宙‘三大起源’的重要途徑。”吳偉仁院士指出,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搭建地外天體和空間的大型、長期科學研究平臺意義重大。


研究月球居住出行

據悉,國際月球科研站由地月運輸系統、月面長期運行保障系統、月面運輸與操作系統、月球科研設施系統、地面支持及應用系統五大基礎設施構成,具備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天地往返、月球科考和地面支持等保障能力,可持續開展科學探測研究、資源開發利用、前沿技術驗證等多學科、多目標、大規模科學和技術活動。

有了月球科研站,我們可以開展五大科學主題研究:月球“考古”,破解月球起源與演化問題;巡天揭秘,研究宇宙黑暗時代和黎明時代如何演化;日地聯系,探尋類地球生存環境的本質;基礎實驗,開展月球生態實驗、基礎科學實驗;資源利用,開發利用月球能源、物質資源。

4月24日,以“走向世界的中國航天”為主題的展覽在安徽省合肥市開展,觀眾在科普展區參觀“未來月球科研站”設想模型。(圖源:新華社)

據介紹,建成后的國際月球科研站將擁有能源供應、中樞控制、通信導航、天地往返、月面科考等能力,并實現長期自主運行、短期有人照料。

對于未來人類如何在月球上居住、出行,科學家們擁有許多暢想,并且已經開始研究。

在居住方面,吳偉仁院士表示,早期的人類就是生活在洞穴中,我們也可以在月球上尋找適合居住的洞穴。如果沒有怎么辦?可以充分利用月球上的物質,鉆洞、蓋房子,國內已有高校科研團隊研究如何就地取材、利用3D打印技術在月球上搭房子。

在交通方面,中國計劃建設以月球為中心的通信、導航、遙感星座,這個星座未來可以延伸至太陽系外更遠的深空,進一步擴大人類的生存空間,目前這項任務正處于關鍵技術深化論證中。

此外,為了實現地月往返運輸,中國正在研制更大推力的重型運載火箭。曾經搭載過天問一號和嫦娥五號探測器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高50余米,可將8噸左右的貨物送到月球,而未來用于月球和深空探測的重型運載火箭將高達100多米,相當于30多層樓高,起飛推力達6000多噸,可以將50噸貨物送到月球。


依托探月四期工程

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月球樣品,在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安全著陸。(圖源:新華社)

當前,中國探月工程已完成一到三期,探月四期工程正在穩步推進中。四期工程包括嫦娥六號、嫦娥七號、嫦娥八號,將建立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吳偉仁院士表示,目前四期項目進展還算順利。“我們還是很有信心。我想在2028年左右,我們南極基本站可以建成一個基本型的科研站。”

過去近20年間,探月工程實現“六戰六捷”,圓滿完成“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目標。作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建設階段的重要任務,一系列計劃已排上議程——

嫦娥六號將于2024年前后發射,實施月背采樣返回任務,并開展月球背面著陸區的現場調查和分析、月球背面樣品的分析研究等;

嫦娥七號將于2026年前后發射,由著陸器、飛躍器等組成,開展月球南極月表環境、月壤水冰和揮發組分的探測與研究等;

嫦娥八號將于2028年前后發射,由著陸器、飛躍器、月球車和月面操作機器人等組成,與嫦娥七號任務探測器和鵲橋二號中繼星協同工作,構建月球科研站基本型,初步具備開展月球資源開發利用能力。

2030年前后,將建成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此后,在完善型階段還將實施多次任務。比如,部署月面長期能源供給模塊和多種形式機器人,攜帶樣品返回地面,建立月基觀測設施等。

“近年來,我國空間技術能力實現重大跨越,建成深空探測重大基礎設施,并與世界多個國家建立起合作,這些都為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吳偉仁院士表示。


聯合多國共同建設

4月25日,以“合作共贏 飛向深空”為主題的第一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開幕。(圖源:環球網)

雖然月球科研站的優勢十分明顯,但是要建設此類可支持長期、可持續的月球探測和月球資源開發利用的基礎設施和共享平臺,較之單次探測方式,技術難度更大,任務周期更長,投資強度更大,對任何國家來說,獨立完成都比較困難。

如果通過國際合作,充分利用各國已有的探測任務、技術基礎和科研成果,把各國的優勢技術和產品資源整合起來,就可以大幅提高投資效益,降低實施風險,共同推進月球資源開發利用,因此在未來各國合作建設月球科研站就是理性的選擇。從2016年起,中國在與國外航天機構會談時即開始宣介月球科研站,倡議共建國際月球科研站。

2021年,中國國家航天局發布《國際月球科研站合作伙伴指南》,中方倡議得到世界多個國家和組織的積極響應。俄羅斯、巴基斯坦、阿聯酋和亞太空間合作組織等已簽約加入,還有十余個國家和組織正在協議談判中。

此外,嫦娥六號國際載荷搭載合作遴選結果已公布,瑞典、法國、巴基斯坦、意大利等國家載荷搭載方案已入選。嫦娥七號載荷搭載合作機遇公告已發布,并收到11個國家18個載荷合作意向。嫦娥八號載荷搭載合作機遇公告今年內也將發布,鵲橋通導遙綜合星座設計方案全球征集活動在此次會議啟動。

正如吳偉仁院士所說,“中國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體現了很重要的一點,即我們變得更有信心、更加開放,中國有志于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是我們主要的出發點。”希望國際月球科研站成為第一個由中國主導、中國發起的國際大科學工程,希望國際上有志于月球與深空探測的國家、機構組織以及科學家能夠聯合起來。

(資料來源:新華網、中新網、光明日報、國際在線、中國航天報)

關鍵詞: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