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滕昕云 臺灣資深評論員
【資料圖】
2023年4月20日新北市土城區四川路一家當鋪,遭17歲劉姓少年,眾目睽睽下瘋狂掃射,包含鐵卷門與當鋪前機車,共有65處彈孔。隨后網絡社團流傳影片,顯示同一家當鋪更早前也曾遭人深夜開槍。土城警方表示,當鋪10日遭空氣槍射擊3發后,犯嫌隨即駕車逃逸,現場無人受傷。項目小組透過監視器追查,今天凌晨3時許,在土城區查獲15歲朱姓少年,隨后查獲同案共犯15歲黃姓及16歲鐘姓少年,全案共3名少年犯嫌到案。
盡管這兩件槍擊案件是否有關聯,還在調查之中。這是兩件槍擊案件都牽涉未成年涉案,島內青少年與黑槍問題,恐成為新的社會問題,值得關切。
槍擊案遽增 疫情期間最為嚴重
近三年的疫情期間,臺灣地區發生多起重大槍擊案,根據臺“警政署”統計,2017年發生95起,2018年發生83起,2019年86起,2020年84起,2021年100起,2022年1至10月全臺發生72起槍擊案,合計520起。
據臺“刑事局”統計,2020年、2021“六都”各發生49件槍擊案。2022則有48件槍擊案。從數據來看,“六都”槍擊案最多都在新北市。至于槍枝問題,據警政署統計,2020年全臺共查獲黑槍1497把,各式子彈20萬3427發;2021年查獲黑槍1296把,子彈1萬 7045發;2022年1到11月,查獲黑槍1056把,子彈1萬5004發。
臺“警政署”統計數據顯示,光是2021年疫情期間,就發生100起槍擊案,平均3.65天就有一起。黑槍泛濫已經是臺灣社會治安問題,而這次新北青少年槍案,牽涉到青少年犯罪行為,恐成為新治安問題,值得關切。
疫情期間臺灣青少年犯罪率攀升
疫情期間,各種槍擊、竊盜、綁架、兇殺案、家庭暴力、人口販賣等犯罪問題,層出不窮,政府嚴格防疫政策,導致經濟衰退,連帶提升犯罪率,疫情下的臺灣內部社會,相當不平靜。
根據臺“主計總處”數據, 2021年臺灣15歲至29歲的青年失業率為8.8%,2022年6月略降至8.3%,但仍是總失業率的兩倍多;臺灣民眾平均薪資低于新臺幣5萬元新臺幣者,占勞動人口比例達60%。其中,青年失業率更為嚴重,據臺警政數據顯示,近8年間島內青少年人口銳減81萬,但青少年嫌疑犯卻增加16%,以詐欺及毒品為最大宗。若將范圍縮小至12歲至未滿18歲的少年,疫情近3年平均每年查獲約1萬人犯罪,青少年犯罪成為疫情期間社會的危機之一。
臺灣青少年犯罪的法律漏洞
劉姓少年開槍后,還自行到警局自首。據劉姓少年表示,“開槍原因是與當鋪老板有私人恩怨,槍枝來源則是推給已經過世的人”。對此,律師林智群透露,“14歲至18歲得減刑一次,投案也可以爭取減刑,如果犯最重本刑10年以下的罪,法院還可以審酌免刑,根本就是完美的免洗筷。”
劉姓少年嫌犯,顯然對于如何規避法律制裁,了如指掌。4月21日法院裁定劉姓少年收容。法院對于青少年槍擊的審判比其他未成年罪犯的審判時間更長,青少年犯案恐怕成為新的法律漏洞。
劉姓少年缺的不是錢,不僅全身名牌裝扮,有房租收入,生活不成問題。根據劉少年祖母表示,“他父母很早就離婚了,后來父親再娶,但也因為毒品案件經常進出監獄,目前所知需服刑到2026年”。
青少年不良犯罪行為,主要來自于家庭功能失和與人際關系等問題。青少年罪犯大都有童年創傷有關,包括霸凌、受虐、心理問題、家庭功能失和、失去近親等問題,這些因素成為未成年犯罪行為的主要催化劑與動機。
降低臺灣地區青少年犯罪率,除了學校、社會,最根本的還是得從家庭教育開始做起,近期臺法務部公告修正“民法”,擬刪除父母對子女的“懲戒權”,修改“懲戒權”到底有助于減少島內青少年犯罪,還是能有效嚇阻青少年犯案?修改“懲戒權”必要性,令人質疑。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