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任我行臺灣特約評論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陸商務部4月12日宣布,將對臺灣就農產品、五礦化工產品、紡織品等2455項商品進行貿易壁壘調查,震動臺灣各界。在大陸商務部正式公告大半天后,臺經濟部門終在晚間做出了文謅謅又避重就輕的三點回應。
民進黨抓住的軟肋是,兩岸在2002年先后加入WTO時,臺灣就以千方百計的理由,沒有給予大陸商品“最惠國待遇”;而大陸認為,兩岸無論在政治或經濟面上的矛盾,終歸是“內部問題”,沒必要鬧到WTO上成為“國際問題”,于是乎,臺灣20多年來對大陸農產品、制造業貨品、陸資赴臺投資,以“安全”為由設下的各種條條框框,尤其在民進黨主政時期更加變本加厲。
而隔天,臺經濟部門主管王美花赴臺立法機構備詢時,藍綠民意代表交相針對大陸對臺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一事質詢王美花,但她的回答就是千篇一律的圍繞在前一天的“三點聲明”中,包括不設前提就來談、想談就去WTO談、我就等著你來通知我談、別把經貿問題政治化。
當國民黨民意代表曾銘宗關切,此舉會否影響《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存續?大陸調查的2455項商品是否構成貿易障礙?相關貨品有多少金額出口到大陸,結果王美花都說“不曉得”,被曾銘宗怒懟,經濟部門主管“一問三不知”。
根據大陸商務部表示,本次調查應在2023年10月12日前結束,特殊情況下可延長至2024年1月12日;由于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日期為2024年1月13日,加上宣布日4月12日當天為民進黨正式提名賴清德角逐2024年選舉的日子,民進黨又把“這兩個關鍵日期”解讀成大陸“別有用心”。把大陸商務部啟動貿易壁壘調查的舉措,全推給政治手段干預臺灣民主。
然而,就算這兩個關鍵日期是具有政治敏感性的,但臺灣真的沒有對大陸貨品發動貿易壁壘障礙嗎?憑什么理由長期禁止大陸2455項農產品、貨品進口臺灣?民進黨怎好意思一面禁止大陸貨品正常輸臺,另一面有繼續貪戀著ECFA早收清單下的貨品關稅優惠,以及農漁水產品銷往大陸的和平紅利?
是的。大陸商務部選在4月12日、民進黨提名賴清德參選2024的日子,宣布啟動對臺灣進行貿易壁壘調查,而這個調查最長可以持續到明年1月12日,也就是選舉的前一天,正是名符其實的政治表態,就是警告“臺獨”分子,別想右手享受經貿紅利,左手又推動“臺獨”。
而民進黨原本以為能掐住大陸的軟肋,有本事就告到WTO上,兩岸就在國際場域上解決經貿爭端。未料,臺灣WTO代表團果真收到大陸WTO代表團的通知,要對臺灣啟動貿易壁壘調查了。按媒體報導,此舉確實讓臺經濟部門感到“相當意外”。
看來,臺灣對大陸貨品進行貿易壁壘等不公平對待政策,在僥幸20余年后,大陸似乎下定決心來解決這些歷史遺留問題了。但如何解決、怎么解決,這發球權還是取決于大陸。
回顧這幾天來,民進黨只能以“不清楚”、“不了解”、“狀況未明”等“拖字訣”來應對島內各界。可見得,這場拖了20余年的貿易之爭,不論是全面解除對大陸貨品的貿易壁壘,或是取消ECFA早收關稅優惠,發球權都在大陸了。
事實上,在民進黨要求臺商撤離大陸,往東南亞各國分散生產的政策下,去年兩岸貿易依存度降至38%,是十多年來新低。但關鍵的是,臺灣去年對陸港貿易順差仍高達1004億美元;相對于臺灣去年順差僅519.2億美元,亦即扣除對陸港出口,臺灣去年已貿易逆差了。這樣的巨額缺口,可不是哪些虛情假意高喊臺灣是“真朋友”的國家有能力可逆轉的。
如今,不管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最終會不會刺向臺灣,這樣的不確定風險,已在兩岸經貿、乃至臺灣經濟上掀起驚濤駭浪。悲哀的是,民進黨只能被動等待。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源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