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影视在线观看免费完整_亚洲国产成人精品青青草原_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久久黑人_欧美乱子伦videos

深圳熱線

實時:個人定期存款受青睞 折射哪些經濟現狀

2022-04-12 07:22:11 來源:華夏經緯網

“去年銀行最不缺的就是存款。”北京地區某股份制銀行金牌理財師肖頌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盡管去年存款利率有所下調,但客戶對于存款的熱情居高不下,不少客戶將理財資金拿來轉為存款。今年,他所在銀行存款仍然保持較快增長。

個人客戶對存款的偏愛,也在銀行財報中得以印證。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在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中,存款增速普遍保持在雙位數。其中,多家銀行個人存款的增速和占比均有所提升,部分銀行個人定期存款同比增速高達50%以上。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存款增長高企的背后,銀行的盈利情況亦隨之發生改變:由于存款增長迅速讓銀行付息率大幅提高,疊加信貸利率的持續下行,銀行凈息差進一步承壓,部分資金從理財、基金進入到存款。

根據wind數據顯示,在已披露業績的25家A股上市銀行中,銀行凈利潤保持穩定增長,25家銀行去年歸屬母公司股東凈利潤共計1.86萬億元。隨著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出臺落地,政策效果也將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好轉以后有利于增強居民投資信心,居民投資也將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光大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預計,今年基建、制造業領域信貸投放景氣度有望延續,涉房類融資需求有望企穩改善;全年營收增速有望于一季度迎來拐點,盈利增速大體保持穩定。今年一季度上市銀行營收增速降至-3%左右,但2023年全年銀行營收和盈利增速分別為2.6%、7.4%。

老百姓為何愿將錢存銀行?

根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已披露數據的A股上市銀行在去年的存款增長均達到了兩位數以上的增長。值得注意的是,多家銀行在年報中指出,受資本市場震動的影響,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下降,而個人定期存款增速上升較快。

數據顯示,建設銀行去年末境內個人存款13.07萬億元,較上年增加1.80萬億元,增幅15.92%,在境內存款中的占比上升1.91個百分點至54.08%,其中定期存款增速為19.71%。農行個人存款占比較上年末提升0.5個百分點至60.6%,其中個人定期存款的增速達21.21%。

在股份制銀行中,招商銀行客戶存款總額較上年末增長18.73%,其中零售客戶存款增長35.66%,定期存款增長53.48%;平安銀行個人存款余額10349.70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4.3%;2022年個人存款日均余額8699.12億元,同比增長24.3%。

而在城商行中,寧波銀行指出,2022年末該行對私客戶存款余額2828.3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32.23%;其中,對私定期存款增長40.58%。青島銀行個人存款占客戶存款總額的比例為43.16%,比上年末提高7.94個百分點;其中個人定期存款的增速為46.27%。

如此高企的個人存款增長速度在近年頗為罕見。在2012年之后,隨著中國投資者可選擇的理財產品越來越多元化,存款已不再是首選產品。但自去年開始,情況出現了逆轉:盡管銀行各類存款利率持續下調,但大額存單等存款產品“一單難求”的現象時有發生。

對此,招商銀行行長王良在業績發布會上指出,儲蓄存款保持大幅同比多增態勢,原因較多。由于居民的消費信心受到影響、房地產市場風險顯現、資本市場震蕩下行等多重因素疊加,百姓更愿意將錢存在銀行中。

“定期存款大幅多增的背后可能是居民資產配置的更改。”華創證券分析師張瑜在研報中指出,居民定期存款的明顯多增,其背后或反映了在2022年房價回落、股市走弱、理財贖回的情境下,居民被迫以定期存款作為資產配置的選項。

理財子公司產品受沖擊后企穩

“銀行存款增長迅速,很多資金都來自于理財、基金等投資資金。”肖頌表示,他服務的客戶直到現在仍有人將投資理財或基金的錢取出轉換成為定期存款。

2022年,對投資而言并不友好。資本市場、債券市場波動,讓投資產品的收益率大打折扣。基金、銀行理財產品凈值一度大面積出現浮虧,收益大幅回撤之下,銀行財富管理客戶風險偏好的降低,存款產品成了風靡一時的最佳投資品。

“相較于基金產品,銀行理財受到的沖擊可能會更大一些。”一位國有銀行理財子公司內部人士表示,去年11月到12月債市波動期間,銀行理財出現大規模贖回,從母行聯動的結果來看,這些客戶主要將資金最終轉化成為了定期存款。

去年底,銀行理財子公司首次出現了產品規模總體負增長。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市場年度報告(2022年)》顯示,截至2022年底,銀行理財產品存續規模27.65萬億元,較年初下降4.66%;比去年年中首次超過29萬億時,下降了近7%。

而從銀行的年報中看,建信理財、工銀理財、農銀理財、交銀理財、招銀理財等理財公司產品規模同比出現了負增長。信銀理財、光大理財、興銀理財等一批股份制銀行的理財公司在產品管理規模上則呈現出了10%以上的增長,但增速相對往年亦有所下降。

“從業績表現來看,債券市場波動對于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影響更大一些,這或與國股行在客戶定位上具有一定差異有關。”金融監管資深專家周毅欽表示,國有大行理財公司的客戶受眾年齡普遍偏大,相較于以年輕化為主的股份制銀行理財公司而言,其承擔風險的能力相對偏弱,且對于理財凈值波動的接受程度亦相對較弱。

為了穩住產品規模,理財公司更多推出以攤余成本法估值的理財產品,這種估值方式可以平緩市場波動在凈值中的變化,來安撫無法接受凈值波動的投資者。多家理財公司還通過減免各類手續費留住客戶。

“從目前來看,理財產品的規模基本上算是穩住了,大規模贖回的時期已經過去,但仍不敢掉以輕心。”一位國有行理財子公司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當前銀行理財產品正在穩健與收益之間尋找平衡、不斷探索。如果不夠穩健怕投資者再次出走;但若只考慮穩健而錯過未來投資機遇,亦無法留住投資者。平安理財總經理張東表示,在經歷過財富管理部門的持續陪伴和后續經濟扶持的預期下,此前回流到儲蓄類存款的客戶預計會逐漸回流至資本市場和理財市場。

買房等需求下降或是存款上漲因素之一

個人定期存款的上升可能還源于近年來購房等消費需求的下降。央行副行長劉國強今年3月3日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指出,疫情對居民消費有一定影響,消費減少,存款就相應增加。

購房需求在去年持續走弱,多家銀行個人住房業務占增速和占比均有所下降。據新京報貝殼財經不完全統計,在已披露業績的25家上市銀行中,有6家銀行個人住房業務同比負增長,有多家銀行個人住房貸款業務微增,另有多家未披露相關業務情況。

去年房地產市場風險不斷暴露,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3.58億平方米,比上年下降24.3%。

與此同時,銀行涉房類信貸成了銀行不良上升的“重災區”。據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不完全統計,有11家銀行披露了房地產行業不良信貸金額情況,不良金額共計1253.42億元。其中有10家不良金額同比增多,共計1043.55億元;僅中信銀行1家同比下降17.89億元;9家銀行對公房地產不良率同比上升。同時,資產質量一直較好的個人住房業務的不良率也有所上升。

不過,一場針對房地產市場的風險化解運動在銀行間快速進行。從部分上市股份制商業銀行披露的數據來看,房地產業務敞口在持續壓降。多位銀行高管表示,隨著金融16條、保交樓等相關政策的不斷推進,購房需求或將逐漸顯現。興業銀行風險管理部總經理鄒積敏表示,目前全國房地產市場已經出現了復蘇的跡象,預計2023年不會再出現大型房企違約的風險,但是一手房保交樓和市場恢復仍需一定時間,具體項目的風險仍需持續關注。

另據華南地區銀行業人士透露,當前改善性住房需求明顯上升,拉動了銀行個人住房貸款的增長。但由于今年年初個人房貸提前還款相對較多,因此預計個人住房貸款金額增長依然略顯乏力。

多家銀行將“穩息差”作為今年業績增長重點

雖說銀行普遍奉行“存款立行”,但存款增長過快,也給銀行帶來煩惱。一方面,存款大幅增長導致負債成本的上升,給本就因貸款利率下行的銀行凈息差雪上加霜;另一方面,主要依靠代銷基金、理財為增長點的非息收入,也在市場動蕩中被迫下降。

多家銀行在年報中指出,受資本市場震動的影響,銀行原本低成本的活期存款占比有所下降。同時,由于存款平均余額增長,銀行平均付息率有所上行,存款的利息支出增長較快。工商銀行指出,該行存款利息支出增長20.7%,主要是客戶存款平均余額增長11.8%,以及平均付息率上升13個基點所致。農行指出,該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較上年增長17.89%,主要是由于吸收存款規模增加。而建行吸收存款利息支出增幅為12.28%,主要是吸收存款平均余額增長8.96%,平均成本率亦較上年上升6個基點。

“雖然去年金融監管部門引導商業銀行存款利率下行,但由于貸款端利率下行較多,已達歷史最低點。銀行為搶奪優質客戶,在部分領域信貸利率低于存款利率,意味著如大額存單等收益較高的存款產品,銀行是在虧本銷售。”有銀行業內人士透露,這也給銀行凈息差帶來了一定壓力。

根據wind數據統計,當前已披露業績的25家A股上市銀行中,僅有1家銀行同比微增、1家同比持平,其余23家銀行凈息差均在下降。多家銀行高管在業績發布會上預計,隨著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重新定價后快速下降等因素影響,今年凈息差依然有進一步收窄壓力。為此,多家銀行將“穩息差”作為今年銀行業績增長的重要工作之一。其中,存款等負債成本管控成了銀行“穩息差”的“牛鼻子”。多家銀行指出,要大力拓展成本極低的結算性存款,有效地優化資產結構,以此來降低負債端的成本。

對于貸款端利率的變化,一位華南地區某銀行內部人士告訴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當前銀行信貸利率雖然差異較大,但從目前來看,銀行“開門紅”目標基本達成,因此打價格戰搶客戶也沒有年初那么激烈,部分領域的信貸利率基本上已經觸底。

消費、投資重啟,超額存款能否有效釋放?

多位受訪的銀行業內人士認為,自去年以來所形成的超額儲蓄將在今年有所回落,而當前銀行客戶對于購買存款已有所動搖。“雖然現在銀行存款仍是增長最快的部分,但部分投資者已經開始重新購買銀行理財和基金產品了。”肖頌認為,投資者可能出于對市場的判斷認為未來投資收益將更高,或是當前銀行理財以穩為主的方式奏效,也可能是出于資產配置不能將所有資產都放在3-5年期定期存款中,總體來看銀行理財已經不像去年那樣難賣了。

周毅欽認為,根據此前基金市場回暖的規律來看,從產品大面積凈值回撤到市場回暖,大概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按此計算,預計到今年7月份左右理財市場規模就可能回歸到去年高點。同時,央行在上周剛剛發布的《2023年第一季度城鎮儲戶問卷調查報告》中披露,傾向于“更多消費”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增0.5個百分點,而傾向于“更多儲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減少3.8個百分點。

植信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內需回暖、地產銷售好轉疊加低基數效應推動消費繼續加快修復步伐。3月,隨著生產生活秩序的進一步恢復,消費需求持續釋放。市內外出行場景基本完成修復;運輸物流恢復情況良好;各地促消費政策不斷,餐飲、文旅和日用品消費回暖。

“物流、人流不暢現象得到明顯改善,消費場景加快拓展,前期積累的預防性儲蓄有望逐步釋放為實際消費需求。”劉國強此前也表示,一系列促消費政策出臺落地,政策效果也將逐步顯現。中國經濟好轉以后有利于增強居民投資信心,居民投資也將逐步回到正常水平。

B02版-B03版采寫/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姜樊

來源:新京報

關鍵詞:

熱門推薦